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将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4卷有一篇马克思写的文章:《1872年夏总委员会批准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草案》.这是一个维护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和组织原则的重要文献,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组成独立政党的必要性,指出了无产阶级组织内部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这篇文章对于健全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加强组织纪律观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中充实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观。本文对此作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于五月八日正式成立。这个学会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学术团体。在党的领导下,它团结全省专业和业余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以马列上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相似文献   

4.
黄济福 《探求》2006,(Z1):94
一、科学发展观指明了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共产党执了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怎样巩固,怎样防止倒退,怎样前进.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从镇压敌对阶级,防范国际敌人,从政权的巩固角度,从改变生产所有制的角度考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当长时间,则着重从经济角度,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当然或多或少也从政治的,文化的角度考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其真理性.但事实证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这些考虑都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实践论境域来看,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甚至不能冠以科学的推论意义上的科学一词.而从科学的标准来看,这种理论分析也绝不是纯粹信仰的论证.在生存实践论的境域内,卢卡奇所曾设想的难题--难以证明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力量蕴藏在社会主义之内,就必然有它的无力之处:它虚构出来的难题的建构方式表明,主体主义的困境依然被想象成如影子般地跟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共同体)理论后面,在这种言谈方式中实际上充塞着实体主义的思想语法.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全部成果中,恩格斯特别重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方面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关于这两个伟大发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77年)一文中曾写道:“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他也谈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陈成发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有许多不同于其它教材的特点和优点,我把此书的特点归纳为新、精、战、实、教五个字。所谓新,就是结构新,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框架编写的科社教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看这样编的好处,既能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也能突出四项基本原则。可以使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掌握与正确理解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这种编写同题教材方法也具有首创性,打开人们一种思路,以便今后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得到一些启发,怎样编的更好,更适用。《讲座》中许多观点都很新,如第三章第一节“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认为“不发达国家先走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就是一例。书中许多章节都可单独组成一篇篇有新意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习邓小平理论增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张月珍,赵金业苏东剧变之后,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结果,而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邓小平文选》三卷的出版,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仍生活在十月革命开辟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论述自己新世界观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预言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出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形成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文明一起抓”等思想,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为核心内客,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本来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重大发展。由于邓小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澄清了具体社会形态之间及其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核心,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动态方法论体系的本质意义,因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本来意义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李斌 《社科纵横》2006,(11):30-31
本文立足世界发展实际和趋势,结合中国实际,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体制转型、“三农”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划时代贡献解淑玲张晓忠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但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而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贡献。他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胡连生杨玲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自身的调整过程。进入80~9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已出现了较之本世纪初有很大不同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变化给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些传统的理论观...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一再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这是对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完整的,科学的概括。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之本,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始终坚持的,而改革,  相似文献   

16.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来说,这一科学是开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是人类社会全新思想之一,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其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另一方面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话神文明的科学总结,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时代的高度出发,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框架列宁指出,研究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最可靠和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必须从历史上把它的全部发展过程加以考察。”《列宁选集)第4卷第44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苗鸿玲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就谈到: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这肯定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  相似文献   

19.
<正> 科学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地投身到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的实践中去,是我们思想理论战线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目前,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有两种倾向:一是否认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为它只是人们一时产生的一种信念,甚至同宗教信仰等同看待;另一种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成教条、公式,用它来剪裁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都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