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红 《城市》2011,(10):38-42
街道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线性公共空间,也是人们认识城市、铭记城市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里都有值得游人回味、让市民喜爱的街道,只是这类出色的街道随着当今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褪色,满眼都是精雕细琢的平庸街道。  相似文献   

2.
刘海岩  郝克路 《城市》2007,(6):69-72
街道 街道是中国城市对城区道路的泛称.在古代中国城市中,道路的功能不仅是交通往来,而且也是空间控制和礼制的标志.例如西周时期,"道"被作为分封土地的界限.按照《周礼》的记载,理想的城市中,应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道路各九条,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即所谓"九经九纬".城外有一条环城的道路,称"环涂".  相似文献   

3.
城市基层治理事关城市发展全局。随着参与和治理的理念不断发展,在城市治理中参与式民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关注法国城市治理中街道议事会的作用及对中国基层治理建设的启示。法国经验表明,街道议事会体现了法国参与民主的发展及制度化趋势,使参与民主与代议民主得到有效结合;街道议事会给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让城市治理问题落实到街道层级;在街道议事会运行过程中,避免政治化影响及会员专业化趋势,有利于保证街道议事会更客观、科学、合理地反映公民的声音。借鉴法国经验时也必须意识到,法国街道议事会的发展与法国参与式民主形式多样化、众多协会活跃性、社会和政府所倡导的自治准则和以自愿为基础的自治体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街道作为城市基层政府及行政管理的末端,街道体制改革实质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新世纪以来各地都在探索街道体制的改革,并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模式。本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街道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对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空间进行讨论,从中分析我国城市街道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并就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强调街道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社会本位、社区自治;坚持政社分开、各司其职;坚持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坚持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在街道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推进城市宏观体制的改革,为街道体制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5.
郭菂  石一杉  王正 《城市观察》2023,(3):94-109+16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从“供”与“需”的角度研究儿童与社区街道环境之间的感知—行为—交互关系,分析区域内儿童街道感知和儿童认知与行为特征,尝试发现社区街道为儿童提供的积极可供性以及儿童需求与各环境要素可供性表现之间的差异,挖掘街道空间在激发与使用者(儿童)互动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街道作为开展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空间,其风貌品质会对人的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当下城市街道风貌缺乏系统的规划管控。本研究构建了规划语境下的街道风貌规划管控体系,包含上位与相关规划落实、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编制、沿街建筑建造(整治)手册引导以及典型街道城市设计四个部分。其中,上位与相关规划内容的落实是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的前提和要求,沿街建筑建造(整治)手册为具体街道管控和建造实践提供建筑选型数据,典型街道的城市设计是整套风貌规划管控体系重要的检验途径和优化依据。以云南省镇雄县老城区街道风貌管控规划为例,简述该规划管控体系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日益受到国内城市规划者的青睐,街道设计理念近几年也被国内各大城市所重视.该文结合武汉光谷中心城的建设过程,详细分析了"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街道设计的理念变革,梳理了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在现行制度框架内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城市的街道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  相似文献   

11.
街道作为城市基层政府及行政管理的末端,街道体制改革实质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街道体制的争论及其有待澄清的地方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黄石市街道体制的改革为例,讨论改革的源起与作为,发现其改革的效果并不乐观,但在后续的改革政策中,也在逐步调整。对街道体制改革进行思考,撤销街道办的改革应坚持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逐步规范社区组织架构,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等等。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对于是否撤销街道办事处,更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方法,真正做到因地渐进改革。  相似文献   

12.
坐在宽窄巷子里喝杯三块钱的花茶,吃碗麻辣小面,就算是做一回"老成都"了。有着2300多年城市史的成都已经很难看到什么古城模样了,存在将近300年的宽窄巷子大概是成都最后的老街。初识宽窄巷子,是2005年的秋天。第一眼张望,不起眼的两条小街道,怎么就是老成都了呢?那时已经开始拆了。街道挖得一片狼藉,泥泞不堪,上面搭着木头便桥,有背着大包的"驴友"蹦蹦跳跳往里走,  相似文献   

13.
面临着城市蔓延和新兴商业日渐激烈的竞争,旧城商业街的更新升级已成必然.国际上的商业街改造模式成多元化发展,其中共享(街道)空间是近年来上兴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更新理念.重庆市八一路是我国较早采用共享(街道)空间理念进行商业街改造的案例,助推了旧城中心解放碑地区的持续繁荣.对视频记录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人车共享路权的八...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道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搞好街道绿化,不仅起到美化街景,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肥城作为泰安市重要县市之一,是省级环保模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更应该做好新街道的绿化建设以及老街道的绿化改造的工作,本文城市建设实际出发,简要探讨了开展街道绿化的重要性、种类及功能,并提出了在肥城开展绿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抓住一点,搞活一片”常常是策划者和形象设计者所遵循的一条原则,从抓好一条街道的形象设计出发,作好城市形象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街道是一个城市的血脉,通过对街道形象的观照,人们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最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城市机体是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还是死气沉沉缺乏灵气的。所谓城市街道形象,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的道路及由道路两旁的立体建筑物等硬件组成的街的格局、样式、风格特色的观照和对街道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也迎来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小城镇街道景观作为衡量小城镇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提升东北地区新型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质量,还需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特色、重视环境等设计原则,从建筑底层近人空间设计、街道绿化设计、街道路面设计和街道家具设计四个层面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街区尺度人流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天津市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滨江道和华苑区域为例,分析街道网络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对人流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街道结构和土地利用分布均是影响人流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总体来看,行人倾向于选择可达性高、土地开发强度大的街道,但在两个区域不同的空间环境下,影响人流分布的具...  相似文献   

18.
加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发展街道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街道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新理念下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加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史延冰  肖煜 《城市》2008,(4):49-52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视角下,量化商业街道空间使用者的视觉体验进而理解空间要素如何影响视觉行为与主观感知,对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眼动实验和语义差异法问卷调研测度街道空间主体的客观视觉行为与主观心理感受,并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解析不同商业街道空间对视觉吸引力及其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街道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与主观感知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但不完全趋同;第二,绿化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较弱,但能够降低街道的负面感知;第三,商业门店、招牌广告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易产生失调、粗糙、狭窄等负面感知;第四,龙头路的历史风貌建筑并未产生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第五,部分非历史风貌建筑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但可能增强现代感而削弱历史文化氛围;第六,铺地作为商业街道底界面,是易被忽视的街道空间要素。总体上,本文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客体环境的视觉品质,结合主客观感知为街道空间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