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首届平衡论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1月 5日在北大召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 ,共同探讨当前备受关注的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存并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平衡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继兴就应用哲学平衡论作了充分阐释。他认为 ,平衡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平衡论的基本观点则包括 :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 ;事物都有保持和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 ;事物的理想发展有赖于科学的运行机制 ;对立面的存在有弊也有利 ,辩证施治则事半功倍 ;事物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行政强制执行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世界各国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早在我国行政法学研究刚刚起步时 ,行政强制执行问题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 ,对于什么是行政强制执行 ,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认识 ,其分歧主要集中在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 ,行政强制执行的依据问题 ,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即时强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行政法“平衡论”通过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互动实现平衡,但是在涉及主体之间、行政与环境关系、执行中所导致的结果等方面并不平衡,其提倡的以民制权论在目前可行性也不强,经历着后现代冲击的行政法也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传统向来重实体轻程序,奉行"结果好便一切都好"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但是,在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程序的价值和作用.平衡论把行政程序的作用提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主张通过行政程序权利义务的倒置达到总体平衡.行政程序法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公正与效率,平衡论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公正与效率兼顾目标模式的确立作出了积极贡献,指导了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而且在行政程序立法实践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1989年中国《行政诉讼法》确认了行政强制执行双轨制模式,并在2000年的《行政诉讼法解释》、《行政强制法》以及新《行政诉讼法》中得到延续。然而,双轨制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引发了行政与司法的混乱、行政效率降低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在明确行政强制执行的内涵、认清其性质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原则、以申请人民法院为例外"的执行模式,同时在行政主体内部设立独立的行政强制执行审查决策机构对行政强制执行权进行规制,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有效且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现有的立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主,行政机关自行行政强制执行为辅”。其主要价值是确立和强化了司法权对行政强制执行的介入程度。在对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正当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行政强制执行设定权、分离审查主体和执行主体、增强对间接强制执行的监督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划分标准 ,即究竟采取何种标准划分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之间的行政强制执行权 ,是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文章在辨析现有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应当以行政强制方法为标准 ,由统一的立法普遍授予行政机关行使间接强制执行权 ,直接强制执行权则以人民法院行使为原则 ,以法律特别授权行政机关行使为例外。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执行难,法院行政执行负担过重使审判受到影响,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缺乏规范等。我们可以借鉴他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积极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一直是行政法学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主张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强制模式即把行政强制执行权完全交给行政机关来构建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还有人主张按照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强制模式即把行政强制执行权完全交给司法机关来构建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应定位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特别授权的则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严峻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形势以及国际激烈的气候谈判决定了我国节能减排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作为保障法律义务履行的一种手段,行政强制执行在我国节能减排管理实践中已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从产生能源资源浪费和高碳排放的基本要素来看,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还存在适用对象较狭窄、种类不够多样化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行政强制执行在节能减排领域应有作用的发挥。就行政强制执行的完善而言,则主要包括将公民个体纳入行政强制的对象范围、增设非财产性的资格限制类执行罚以及完善公布违法事实的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行政强制执行具有行政性、强制性和执行性。行政机关必须享有一部分强制执行的权力。根据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执行主体,行政立法将行政强制执行分为行政机关自行实施和申请法院执行两种类别。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缺乏统一立法,行政强制执行权划分模糊,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不健全。应对行政强制执行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强制执行机关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陈云综合平衡论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丰富和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陈云综合平衡论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要在稳定中增长,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要保持总量平衡和主要结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发展;要处理好民生和建设的关系;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并优先确保农业发展等。陈云综合平衡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具体结合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陈云综合平衡论对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求一种理想的行政强制执行价值观,对于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设计与操作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以强调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对于效率关注不足.由于该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其在实现公正与效率上极为困难.公正优先、注重效率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理想价值观,应以此为指导,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执行时效作为行政执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行政立法中皆有较为详尽的规定。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兼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和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两种模式。对于前者,执行时效的立法规定较为简单、粗略,且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对于后者,执行时效的立法规定阙如。加强行政立法中有关法院强制执行时效制度的立法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税务强制执行权的双重主体制度已为税收征管法所确定,但如何划分税务机关与法院之间的强制权限,目前尚未有法律法规规定。从分析税务强制执行主体和税务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入手,对税务机关与法院之间的强制权限的划分进行了探讨,税务强制执行是一种行政强制执行,要了解税务强制执行主体,必须正确理解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和其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在我国建立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势在必行。本文拟就与此制度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作为建立完善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参考。一、行政强制执行并不完全由行政机关来实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行政上的义务相对人不履行或不遵守义务时,行政机关迫使其履行或遵守义务的行政行为。这一较为笼统的概念给人们带来了这样一种误解:似乎全部的行政强制执行都是由行政机关来实施的。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行政强制执  相似文献   

17.
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强制执行权皆由行政机关和法院所共享,但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英美国家多由法院掌握行政行为的执行权,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大多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但自二战以来,两大法系对行政强制执行权性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即行政执行权与行政命令权各自独立,这是现代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理论基础。两大法系作法的不同本质上源于对效率与公正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将行政强制法的规范融入行政法体系以保障法制统一,是行政审判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非诉强制执行司法审查中,人民法院需区分法律中规定的非诉强制执行与行政法规中规定的非诉间接强制执行所遵循的不同机理,依法确定非诉强制执行期间3个月的起算点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限规定以及行政决定内容的衔接,把握非诉强制执行国家赔偿的范围、归责原则与国家赔偿法的交集与并集。  相似文献   

19.
"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运动观是布哈林建立其平衡论的基础。无论自然界和社会, 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平衡即寓于不平衡之中。平衡与不平衡都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并且,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所决定,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布哈林的平衡论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德奥模式和英美模式中,行政强制决定或裁定的最终执行主体为行政机关。在台湾地区,1998年的改革也使得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单一化,司法机关不再行使强制执行权。中国内地的行政强制执行依旧是双主体制。司法机关行使执行权不仅不符合司法权的秉性,而且带来司法实践的混乱。行政权的属性决定了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具有效益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