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稿摘登     
中国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 空军政治学院朱自丹认为,中国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是从清醒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开始的。邓小平把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任务提出来。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而中国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突破的完成,则是以探索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有不可置疑的优越性。但人们对此为什么或怀疑、或视而不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方法论上忽视了对这种优越性形成、实现等诸种中介环节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导致在对这种优越性本身的认识上出现表象化、片面化,在对这种优越性发挥过程的认识上,出现理想化和简单化。由此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及其实现的理性预期与这种优越性呈现的现实形态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必须建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这一理论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存在和发挥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既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又是实践的直接目的;必须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科学比较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学术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历史、现实和潜在的因素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形成了一致共识,回答解决了一些现实思想问题。但是,对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却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但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由于两种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5.
“三个有利于”是改革开放历史与逻辑的选择,是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杜会巩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诸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因而它是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根本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旧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优越性虽已初步实现,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这种矛盾现象,如果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和深刻的说明,往往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种种思想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论点和见解。本文提出的“时间差”问  相似文献   

7.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论述,它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概括了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意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疑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美国出现了“财政悬崖”,但中国经济不仅发展平稳,而且“稳中求进”。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因素如社会制度、多党制的党际之争、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垄断集团的恶性竞争等是造成“财政悬崖”的根本原因;中国“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既是中国当前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面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出现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深入开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的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借以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无论在当前或今后,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谈点初浅的看法。一、生产的发展速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是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邓小平文选》第215页)对此,我们只要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邓小平改革理论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和发展的迫切需要。邓小平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快,要比资本主义高,但是如果搞...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1,(4):159-159
关海庭撰文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制度。人是社会人,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则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既包括硬性的因素,如条文、规章,也包括软性因素,如传统和习惯。现代政治发展最先关注“国家与制度的建构”,后又关注“人的行为”,到现在关注“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就是对人和制度两个因素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规律认识的结果。在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中,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至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观点。能否端正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已成为能否从根本上铲除“左”倾错误根源、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 在一个长时间内,人们将“大锅饭”、“铁饭碗”误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大呼隆、一窝蜂”的不合理,视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的一个特征;没有认识到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意义和价值,反而当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来批判。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大、公、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公有制理论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张凤祥,郭士恕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突出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自从社会主义制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之后,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政客、专家、学者,便喋喋不休地散布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种种言论。去年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突然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之后,一些国内外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更是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美国称之为“第一流共产主义问题专家”的布热津斯基在其新著《大失败——20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党中央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条道路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搞清楚,才能坚定地跟着党中央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那就难免有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犹豫观望,徘徊不前,就一定会影响新时期总任务的实现。本文试图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清现象与本质,弄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在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辩证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应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两个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从社会主义运动在当前遭受重大挫折出发,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站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认识人的创造性发挥对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性。结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曲折性、长期性及人的创造性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必然性是基础,优越性是必然性的体现,曲折性和长期性是必然性实现过程的特点,人的创造性则是必然性实现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这五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辩证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在评判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唯有依循三个基本维度,即历史与现实相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对比,才能得出让人口服心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科学性、优越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地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培养人们的制度认同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创新制度的意识,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提供文化心理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同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二是同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步解决联系在一起;三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联系在一起,由此构成一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