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咨询”一词在我国东周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诗·小雅·皇皇者华》“周爱咨询”。这里,“咨”和“询”都是问的意思。《玉篇》解释“咨,问也”,《正字通》解释“询,博问也”。 1876年,图书馆学家格林·S第一次提出,图书馆应对要求获取信息的读者给予个别的帮助,就此为参考咨询的定义奠定了基础。1890年,美国图书馆专家采尔德在此基础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冯 天 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今之日本中央政府的部门称“省”(文部省、通产省等等),沿袭中国唐代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称。日本幕末、明治间最时髦的词句“文明开化”②,而“文明”典出《尚书·舜典》“睿哲文明”,“开化”典出顾恺之《定命论》“夫建极开化,树声殆则。”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现代日本语汇由汉字词、和语词、外来词(指汉字词以外的来自国外的词语)、混种语4部分组成,汉字词约占一半。据日本语言学家宫岛达夫对昭和31年(1956)出版的《例解国语辞典》所作的统计,其中和语词占36.…  相似文献   

3.
《诗镜论》是藏族作家,主要是贵族僧侣作家奉为创作指南的一部谈文学理论和诗歌修辞技巧的书。这部书藏文叫作《》一般译为《诗鉴》或《诗镜论》,全译则为《修辞论诗镜》。实际上藏语“” (汉音译为宁俄)一词,是“美妙文雅的言辞”的意思,相当于汉语“文章”一词的含义。汉语“文章”一词,本也是“富有文采,斐然成章”的意思。同时“”这一命名,包括有诗、文和诗文合体三种文体在内,不仅仅指诗歌一种文体而言。因此这部书汉名译作《修辞论文镜》,或简译作《文镜论》,似乎较为合适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5.
四岳考     
在我国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代,有所谓“四岳官”。《尚书》、《左传》、《国语》、《史记》、《竹书纪年》等典籍中,都有所记载。据《尚书·尧典》说:“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看来,四岳可以直接替代尧的职务。尧、舜遇到大事也首先征询四岳的意见,然后做出决定。四岳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但是,四岳究竟是什么样的职务呢?历来却众说纷纭,向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四岳即“四方诸侯之长”。解放前出版的《辞源》、《辞海》等书就是采用了这种意见。最近出版的《辞海》又解释为“事实上是四方部  相似文献   

6.
《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是中原华夏部落联盟对南方苗族部落联盟的大混战,它延续于尧、舜、禹三个时代。历来诠注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三苗是国名,在江淮荆扬之间;三危是地名,在西裔;窜三苗于三危,就是把三苗之国的人们流放到叫作三危的西裔之山去。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今存《虞书》5篇居《书》之首,以尧、舜、禹的叙述为文理的核心,孔子、孟子指引当世施行仁政王道的重要典据,是儒家经学义理的关键。《礼记·中庸》《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语境,清楚显示孔子处理传世的《书》,焦点放在“礼”这一重要关节。孔、孟关注《书》中有关尧、舜的内容,标榜尧、舜之道,关键是其中的礼义与礼制。格、致、诚、正而至于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皆因之体现。《虞书》构成“圣王”制礼作乐的典范,体现“王道”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五千言,义理精深,常使人感到索解为难。但《老子》行文也有其规律和特点,如能将其揭示和掌握,则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同词反义”就是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所谓“同词反义”,就是说,在《老子》中,同一个词常常具有相反的意思。这种情况不是极个别的,而是颇带普遍性,涉及到《老》书的一系列范畴,有的甚至是其基本范畴。对它们如果不注意辨折,就会茏统模糊,不得其解,甚至把意思完全搞错。下面以举例的形式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10.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11.
辨析古文词义,除了具备一般的词汇学知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规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词的时代特征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虽然多数从古代沿用下来,但词义现象却相当复杂。有些词古今“形神相即”,有的略有变化,还有一部分则是“貌合神离”的。《国语·勾践栖会稽》里有句话: ①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一个国家平时在四周虽然没有什么外患,但是对出谋划策的臣子和英勇善战的将士,不能不经常培育和挑选啊。 这里的“爪牙之士”,并非“坏人党羽”的意思,而是指“武士”。此语出自《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予王之爪士”。  相似文献   

12.
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曾作为高等院校“法定”的教本,所以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以为它的“语法”部分中存在着严重的功用论和形式主义。现略陈数端,以就教于胡先生和从事汉语研究者、教学者诸同仁。《现代汉语》在“词的分类”一节中,一开始就说了这么一段话:“给词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决定于不同的目的。比如,为了编类书,可以按照词的意义把词分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为文明礼貌,在个人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最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汉字中的“礼”,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便逐渐被引申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分别是清中叶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典范著作,三部书中予词“给”和“与”的分布、替换反映了当时北方方言予词句的使用情况及演变轨迹。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给”对“与”的替换从北京经中原向江淮推移;予词各种用法的替换不是同步进行的;《红楼梦》具有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语言特征,《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仍属近代汉语的范畴。把共时异方言的特征词结合句式相比较的方法,可应用于语料甄别、版本鉴定、常用词替换、方言词汇语法语音的比较等领域,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艺术和人生的理想潘殊闲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叶燮在《原诗·外篇上》中说:“诗是心胄,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应该说‘“诗是心声”这一思想并非叶燮首创。从《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似文献   

16.
<正> 《板桥家书》(即(与舍弟书十六通》)于板桥生前即刻版印行,曾一时传诵。》清史列传·郑燮传》中说:“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清人李元度在谈到板桥诗文时,对其词及家书备极推崇:“词犹胜于诗,吊古抒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国朝先正事  相似文献   

17.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9.
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英语成语的构成情况,亦基本如此。英语成语在形式上虽然没有象汉语成语那样多由四个字组成,但它们也有固定的形式,其词序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用同义词来取代其中的一些词;许多成语也有它的典故和来源,其含义往往不能  相似文献   

20.
清末,中日学者编写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言语法著作,称为《汉文典》。这些著作的“谱系”类型主要有三种:中国虚词训解和泰西“文法”系;传统“小学”与“文法”结合系;字法、词法、句法、章法综合系。确认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可有效厘清清末中日《汉文典》之间的复杂关系,凸显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脉络主线,认识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创造意义,也可以意识到汉语文言语法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史中具有制度上的“正统性”。 从东亚汉语学史视野来看,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存在不对称性。希冀在《汉文典》学史的回顾中,找到研究东亚汉语史交错与分离的符号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