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健 《东方论坛》2007,(6):71-77
我受的高等教育是残缺的,读书太少,思力薄弱,被煮成了一碗"夹生饭".为了能进行正常的学术研究,我不得不拼命补课,即把这"夹生饭"回炉."思想"的回炉就是重新启蒙,树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知识"的回炉就是多多读书.在充满尴尬与苦恼的回炉中,我从1978年才算踏上了学术之旅.在此之前,我的学术研究还仅仅是处在营养不良的"胚胎期"里.所以我的学术道路的"正常发展期"是短暂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在"戏剧艺术".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两个领域里做了一些并不理想的研究工作,留下了<田汉传>、<陈白尘创作历程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及一些论文,可供同人参考.现在,在我余年残照之中,只有三个字:读,思,写.  相似文献   

2.
语用预设与百科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信仰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戏剧翻译中,语用预设显在地制约着观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上帝的宠儿>、<茶馆>中,译者在戏剧独白和戏剧对白的翻译中创造、移植或突显语用预设,以保障戏剧语言内交流与外交流的通畅,从而使观众(读者)获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1993年田本相主编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以下简称《现史》)被认为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一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力作①,那么时隔16年之后由胡星亮独立完成的《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史论》)则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4.
<五大名剧论>是董每戡在舞台戏剧观念指导下的剧论实践,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董每戡的剧论成就.董每戡的<五大名剧论>既是对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补充,又是对其<笠翁曲话论释>的具体实践.<五大名剧论>在董每戡的戏剧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欧洲启蒙时期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和改编,分析了其三个改编本的特点和影响,说明了通过<赵氏孤儿>,欧洲人了解了中国的戏剧以及体现在戏剧中的政治与文化,并且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有成就的文学家.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大师.其戏剧作品现仅存四种:<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和<表忠记>,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戏剧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政治态度及对其身世的感慨.反映了一位封建士子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复杂心态.文章从文本与立意、曲辞与风格、题材与思想、表演与舞台等方面来探讨其戏尉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8.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某种意义上阿尔托是一杆标尺,中国对这位戏剧先知的接受程度有多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戏剧的未来有多远。  相似文献   

9.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戏剧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对美国女性主义戏剧代表作家玛莎·诺曼的创作进行考察,以其普利策获奖作品<晚安,妈妈>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解析玛莎·诺曼的女性主义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戏剧的一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 ,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 ,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 ,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 ,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讨熊佛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的"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功经验,即以启蒙民众而探索话剧艺术的启蒙精神;用话剧的艺术手段唤起民众向上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健康的"观"和"演"的关系,为中国话剧的生存空间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为中国话剧的大众化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民族化探讨积累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该文从分析熊拂西"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就入手,探寻"农民戏剧"实验对当代话剧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戏剧活动和戏剧观念很少被人提及。他的戏剧活动是丰富的,他的戏剧观念不乏偏激与片面,但也具有敏锐深刻的洞见。这对当代中国戏剧理论与创作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李援华是现当代香港剧坛的中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话剧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他的"为人生"的戏剧观念;他"敢于面对一切残暴和不平",憎恨丑恶、同情弱者、反抗黑暗的现代意识;他对于"人类的缺点"的严峻审视,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坚守和追求;他用戏剧叩问生命,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等等,都将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在香港剧坛发扬光大。上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剧坛荒漠贫瘠,李援华坚韧执著地从事本土戏剧创作,全力地、艰难地推展校园戏剧,对当代香港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最初对电影的理解受制于戏曲概念,首部电影<定军山>及此后的戏曲片更使中国电影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戏曲观念成为中国独特电影美学观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观念统摄下的电影叙事,遵循的是戏曲化的假定性时空观,始终不改的是戏曲角色的脸谱化、动作的程式化和重在表意的艺术特征.电影的戏剧观念固然不足取,但中国电影对于戏剧元素的借鉴却不应忘怀,尤其是在此观念支配下的对电影表演基本功的重视这一传统更应继承.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人"的重新肯定和张扬,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具有浓郁的"表现性"色彩.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民族写意艺术精神同表现主义戏剧的表现性特质相互修正、交汇融合,内化于戏剧艺术创作之中.表现主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戏剧实体,它往往只是作为依附性的亚结构融化于现实主义戏剧之中.表现主义戏剧对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深刻的表现性艺术气质.在直觉想象与观念呈现的戏剧思维中,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相比,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少了些抽象化和观念性特点,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象化方式.当代中国一些实验性话剧中,戏剧结构的基本构架被打破,而代之以一种表现主义戏剧中常见的意识流似的心理结构;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一样,镜头化的叙事方式使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获得了一种对人物心理揭示的独特表现视角,给予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