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2.
由于古西域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迁徙、混合和战争,古代西域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必然会受到这些历史过程的影响,因此对古代西域各民族的情况不能仅从现代新疆地区居民的线粒体DNA遗传结构来推测。而需要利用古DNA来进行研究。本实验共采集有20个出自吐鲁番盆地的古代个体的右侧肱骨。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疆吐鲁番盆地古DNA的研究.重建新疆史前民族的系统发育关系,以便了解该地区古代民族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3.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4.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西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如果从公元前6世纪算起,至公元12世纪,仅在西域存在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宗教就有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五种,而先后信奉这些宗教的民族有几十个,单列的民族宗教研究在取得较大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堆积了一些的学术赝品,为后继者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本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条理清晰,既能体现作者个人见解,又能对以往西城民族宗教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的著作是学术界所共同期盼的。基于这样一些原因,高永久先生的《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一…  相似文献   

6.
西汉对西域的开发,使西域与中原地区交往的门户洞开,从此之后,不论政治情况如何,沿着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联系一直都没有断绝过。自汉以后,西域人民的向心力日益增强,西域各民族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民族互相团结,共同进步,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蒙古对西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至清朝初期,时间长达五世纪之久。成吉思汗以及后裔对西域各地统治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天山南北各地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后重新达到局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还有力促进了进入西域的蒙古族本身与当地其他族群的联系和交往,  相似文献   

9.
唐以前西域的丧葬文化马国荣唐以前西域各族的丧葬礼仪与葬法,葬具与墓穴结构,随葬物品与墓葬地面设施等方面,各自都有独特的民族地区风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酉域丧葬文化。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做一归纳和阐述,为新疆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和...  相似文献   

10.
贯云石与薛昂夫,为元代维吾尔散曲家中的双璧。他们的出现,说明了元散曲的繁荣,是在汉、蒙、维、满等族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对这两位作家的分别研究,过去已有人进行。但是把两人合起来作比较研究,似乎还没有。笔者不敏,想尝试着做一下这件工作。一接触贯云石、薛昂夫的材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很多: 一、两人都原籍西域,先世内徙,而出生于内地,并从未回过原籍。  相似文献   

11.
瑞典传教团在喀什噶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与瑞典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新疆表现得引人注目。先是在1992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文联西域艺术研究会与瑞典国家民族博物馆、斯文·赫定基金会在乌鲁木齐联合举办了“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接着,新疆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瑞典东方学著述包括西域探险考察著作的汉文译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审视历史上中、瑞两国在新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历史学术价值。其中,在新疆南部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瑞典传教团就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课题。我们将根据获得的西文…  相似文献   

12.
清代民俗题材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占有极大比重。从产生和发展来看,清代西域民俗诗的创作具有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多以组诗的形式、纪实性的手法,呈现具有多元色彩的西域民俗景观。同时,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诗人民族自豪感的载体,具有保存社会生活资料的诗史价值,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清代西域民俗提供了绝佳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3.
纵观西域历史,先秦之际,以图腾崇拜、信仰袄教、萨满教居多;汉唐之际,以信仰佛教居多;宋元以来,以信仰伊斯兰教居多。然而,西域从古至今,始终是多民族、多宗教,竞智驰强的“热点”,素有“世界民族博览会”和“世界宗教展览馆”之盛誉。在西域的漫长而又辽阔的时空之中,这里历代的居民,基本上是生活在:多民族杂居、多宗教杂处的多元化文化景观、多层次文化结构的环境之中。而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每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又常常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需要而变易,当然也和民族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其发展演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唐中原西向求法促进了汉语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相互学习佛经,中原僧人在西域的影响日重;建筑佛寺,开凿洞窟,留有大量汉风遗迹;西域佛教中心的逐步东移,高昌成为三大佛教中心之一;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5.
张养浩是元代有散曲别集存世的少数作家之一。今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2月第1版。下文所引散曲皆本此)收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二套。无论从散曲数量还是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张养浩都堪称散曲大家。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张养浩散曲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作者在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本文将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对张养浩的散曲加以探讨。勤…  相似文献   

16.
贺菊莲 《兰州学刊》2008,(7):141-143
西域学的源头在中国,而西域学研究在世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西域研究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可是中国的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并没有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相反,在这个领域的各个子学科中,中国学者拥有话语权者寥寥可数.不少已成或将成绝学。文章在此浅谈西域研究的历程,并从西域研究与中国史研究、西域研究与世界史研究、西域研究与国学三个方面论及西域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8,(5):97-103
西域历史文化浩如烟海.其宗教文化又是博大精深.作为西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开初是由远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演化而来的原始宗教占据统治地位,而外来宗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亚.后来又传入新疆.便与各土著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在近两千年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18.
散曲审美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审美特征论张晓军散曲,萌于宋,成于金,盛于元,延续不绝于明清。散曲继诗、词之后异军突起,与诗、词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在元代,使诗、词退避三舍,严然占据诗坛的主座;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楚辞、汉赋、六代姘话、唐诗、宋词平分秋色,赢得了"一代之文...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时期的沙陀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陀是我国古代西域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迁居内地,五代时期,在中原地区连建三朝———后唐、后晋、后汉和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北汉。五代十国以后,再也看不到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权。作为一个古民族,沙陀人迅速汉化。本文试就沙...  相似文献   

20.
佛教产生于印度而在西域广泛流传,已融入了诸多西域民族的文化因子,再由西域传入中土,主要传译者是西域僧人,从而促进了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讲经的"格义之法"是融中土思想于佛经教义,般若"六家"之学是佛玄合流,西域名僧鸠摩罗什重译大小品弘性空之学,更体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过程.说明西域与中原自古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西域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