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具有浓厚艺术特色的文学巨著,洋洋数百万言,描写了一个生命的全过程,刻划了一位天才艺术家对于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哲学的沉思,以及一些连作者自己也解释不清的某些精神领域内的现象。也许,它的内容复杂与多主题,形式不拘一格和富有独创性,正是使人难以消化和把握这部书的重要原因。当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主人公克利斯朵夫也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因为作者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意义,就在于他要把他自己少  相似文献   

2.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 19世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及对未来美国的信心。在诗歌的形式上 ,他大胆地运用自由诗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其两首作品的分析 ,将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文中,谈到达·芬奇作画,引了达·芬奇一个学生的话说:“当他着手绘画时,他好象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从来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幅已开始了的作品,他那样敬重艺术的伟大,他在其他人看作是奇迹的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46页,新知识出版社)这就是说,达·芬奇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修改。我读李衍柱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乔治·奥韦尔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小说家,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在《马拉喀什》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中,他以鲜明的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主题、冷静客观的叙事笔墨、平易清晰的语言风格、及运用得当的对比反衬艺术手法,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他自己提出的“把政治写作变成一门艺术”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著的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其艺术特点加以讨论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二、象征手法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6.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7.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8.
整合历史与现实的艺术梦幻──卡洛斯·富恩特斯的文学之路聂运伟在当代墨西哥及拉丁美洲文坛上,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1928──)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自五十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如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1958)、《好...  相似文献   

9.
<正> 《玩偶之家》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的四大名剧之一。这一成功创作,使易卜生跨入了世界文坛,获得了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称誉。这出撼动人心的戏剧,象一颗投入资产阶级中心堡垒的炸弹,轰动了整个欧洲。剧本深刻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玩偶式的从属地位。毫无疑问,这在戏剧题材上是一大革新。然而,好的主题并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只有把好的主题通过完美的或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形成好的作品。《玩偶之家》结尾对情节(当然包括人物性格的发展)的艺术处理,使作品主题的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10.
《赫索格》艺术表现手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索格》是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贝娄对人说过,这是一本吃了许多苦头才写成的书,他经常是从第一行第一个字重头写,记不清楚写了多少次了。后来,他说他写了13次,“把它象一个祈祷轮一样转来转去”。贝娄流露出的这种写作艰辛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赫索格》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新认识,凝结着他对艺术表现的新追求。那  相似文献   

11.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是苏联建国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创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苏联心理学派,于1925年完成了他的早期著作《艺术心理学》。在书中他避开了艺术理论的传统心理学方法,而选择客观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特点来说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审美反应,即内心活动的结构。他力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把文艺学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解决两个课题:一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阐明作者的个性和构思,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789—1979)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作品《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艺术的永恒性:对一种固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等等,使他成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的“新左派”的红人。  相似文献   

13.
《揭开的面纱》是乔治·艾略特较少受到关注的一部作品,事实上,理解《揭开的面纱》对全面地理解乔治·艾略特有重要作用。艾略特在《揭开的面纱》中借科幻小说的外壳所进行的科学反思超越了传统的科学与伦理的二元对立层面,上升到存在论意义上主体身份的寻找与失落高度,以寓言的形式表达着作为此在的人不断寻求知识、摆脱无知,却在全知全能时丧失了趋向未来的可能性,最终只能在封闭状态中成为“全知全能”这一完美他者的俘虏的悲剧历程,小说传达出作者对于时代科学思潮的高度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14.
弗朗西斯柯·何塞·德·戈雅·伊·吕森提斯(1746-1828)是西班牙近代杰出的大画家,有“画家中的莎士比亚”之美誉,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西班牙现实主义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伟大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大师。戈雅于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西班牙北方亚拉冈省萨拉戈莎。1766年来到意大利。他在意大利勤奋学习,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作品,从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技艺进步很快。1770年,他创作了《胜利者汉尼技站在阿尔卑斯山顶环视自己征服的土地》油画,参加帕尔玛艺术学院的一次竞赛,获得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纪念当代的"遗忘症"青年艺术在我的理解里,分为两种:一种是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另外一种是刚出现不久抑或说是还没有得到一定关注的"新"的艺术形式。譬如,印象主义画家马奈在创作《草地上的午餐》的时候,他已经40岁了,然而这件作品落选了带有学院主义性质的作品沙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未受到正面的关注。俨然,关注当时莫奈"...  相似文献   

16.
最近,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九江一中廖可珍老师三十多万字的力作《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一书。(以下简称《教学艺术》)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部出自中学教师之手的化学教学法专著。 廖老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四十年。他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追求。特别是近十年来,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深挚感情,广泛汲取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升华,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刊物,陆继发表探究化学教学艺术的系列论文,引起国内化学教育界的关注。由于他的教学工作的突出成绩和教育科研的丰硕成果,已被推荐入选《中国名  相似文献   

17.
苏珊·朗格在《艺术形式》中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初看这句话,仿佛朗格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古往今来,艺术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恰恰含混两个概念: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情感.而朗格的深刻恰在这里,她所谓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指艺术家的自我情感,艺术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则指艺术家在其作  相似文献   

18.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儿童小说艺术特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三部儿童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创作时间、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指出了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在艺术创作和思想上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 ,他在艺术创作上完全成熟 ;另一方面 ,他在思想上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转而变得愤世嫉俗。  相似文献   

20.
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讽刺天才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它与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相比 ,两者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都相距甚远 ,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不同之处则透视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