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本刊倡议并与中国写作学会、写作杂志社、领导科学报社、聊城大学、聊城市社科联共同主办,聊城大学承办的“全国公选作文与公务员申论写作理论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山东聊城召开,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湖南、新疆等地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公选作文与公务员申论写作”这一主题,就公选作文和公务员申论写作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中所起的作用,写作的形式、特点以及命题趋势、写作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交流。与会代表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和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2.
申论写作考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境测试,具有“工作研究”的特征。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题,要求应试者解决怒江水电开发中的重大争议问题,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应试者只有树立科学思维观,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才能确保“工作研究”的顺利进行,取得申论写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赵国艮  朱贵平 《决策》2012,(12):82-83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笔试落下帷幕,地方公务员考试将随继展开。如何在申论考试中得高分?申论材料阅读要按照浏览试卷、通读材料和重点研读"三遍法"来进行。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是答好申论题目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命题人的意图基本上都隐藏在给定材料中,如果在没有真正读懂材料的情况下就作答,很难得高分。读懂申论给定材料,要按照浏览试卷、通读材料和重点研读"三遍法"来进行。第一遍:浏览试卷俯瞰整片森林:当凌绝顶,一览众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期以来,各地按照中央精神的要求,坚定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不断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奠定了人才基础。亮点一:“公推公选”、“民推竞选”等选人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公推公选是公开推荐、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干部任用制度,它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考核、考试、面试、演讲、答辩等程序,公开选拔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候选人预备人选,再依法举行选举或任命。公推公选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为了避免以往在公选考试中出现的“高分低能”和“高能低分”的现象,宜丰县委对公选考试工作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检测应试者知识面向检测应试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转变,由单一考试模式向综合考试模式的转变,由宽泛的命题选人向定岗命题选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民昌 《领导科学》2007,(14):32-33
案例分析是干部考试中规定的必考题型。在县处级以下的干部公选和竞争上岗考试中,一份试卷中有时有一个案例题,有时有两个案例题,每个独立的案例题都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干部公选及公务员报考热的持续升温,如何提高申论写作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成为广大考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实际上,这些能力的体现最终都要借助于书面语言这一工具.  相似文献   

8.
戴斌 《决策》2014,(6):86-87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命题模式变化很大,尤其是大作文环节。申论考试历来的重头戏都是最后一道题目(大作文)。而现在的申论考试,大作文已经从过去侧重"对策"的写作模式,逐步过渡到侧重"论证"的写作模式。笔者以广东省申论大作文的命题为范例,谈谈申论命题的素质化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9.
郭五林 《秘书之友》2009,(11):31-34
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尹尉民同志表示:要“解决各地试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努力提高地方公务员考试试题的开发、命制水平”。这说明当前申论命题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申论试题不公开、答案不公开、评分标准不公开,命题、阅卷教师不能参与培训等纪律要求,以致研究申论命题与阅卷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难度。  相似文献   

10.
伍寅  陈冰 《办公室业务》2013,(19):205-206
本文从申论的定义和结构特点,以及作为公务员考试的模式等角度切入,说明申论的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申论考试的日趋成熟,所给定资料无论是在表达、篇幅,还是问题设计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些变化都使得考试难度有所增加,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全面地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在作答时唱好"三步曲"。第一步:细读题目,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目前申论的基本题型可以分为六大类:概括题、分析题、理解题、对策题、执行题、论证题。每一种题型在  相似文献   

12.
张志华 《领导科学》2005,(16):26-27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题目中,一般要求考生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善后意见,或给出克服弊端的对策建议,这些方案、对策、意见或建议,笔者统称之为申论方案。申论考试中要求考生拟写方案,主要是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方案的写作,只有精心谋划,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把握要义。下面结合近五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申论考试的情况,谈谈申论方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一、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确保方案的合体性写作申论方案时,首先要弄清谁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即由谁来就题目所给的问题进行决…  相似文献   

13.
<正>申论是干部公选和公务员招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且所占分值较高。但从历年申论阅卷和考后分析情况看,考生的申论成绩一般都不太理想。阅卷专家称,立意不新,人云亦云,是多数考生写作失败的主  相似文献   

14.
时下,公选已逐步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面试又是干部公选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几年中,我先后几次在公选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力挫群雄,脱颖而出,从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逐步成长为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回想几次成功的经历,我深感:是公选给了我上进的机遇,而面试中的超常发挥又是我制胜的法宝。精心准备是面试制胜的前提公选面试,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必答题、随机提问三部分。要想在这些问题上表现突出,面试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大家都熟悉的自我介绍,更要精心推敲。自我介绍中,面试者通常会…  相似文献   

15.
李小平 《决策》2012,(Z1):86-87
申论考试有的规定了具体题目,有的规定了副标题,有的规定了议论主题,有的规定议论的某个观点。考生必须按照答题要求作答,不能另起炉灶。申论考试题一般可以分为概括、方案和议论三个部分,其中议论部分就是一篇结合给定材料的作文。这篇材料作文有时限定了议论的论题,有时又需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考生必须按照相关的答题要求和规定进行写作,否  相似文献   

16.
正申论考试中,对策类题目是必考题型,其核心是为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主要目的是检验应试者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精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整门申论考试中,对策类题目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题目的回答既要依赖于考生对前面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又要为后面的申论文章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此类题目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得分较难,令考生十分头疼。由于以上原因,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往往会对这类题  相似文献   

17.
邱霈恩 《决策》2007,(5):56-57
申论考试是公务员写作考试的新模式,至今已形成初步稳定的基本特点.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应试技能,无一不与应试过程的得失成败紧密相关.其中,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必须充分掌握的基本技能,就是善于根据申论考试的特点来培养和启用申论思维定式及应答写作技能.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到非常熟悉其中特点,并能依之培养应试技能.  相似文献   

18.
策论又名申论,有申说、议论、应对、策划的意思,一般是由主考官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或地方治理过程中重大问题进行发问,而由应试者作答的一种考试方式。策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应变性、思辨性、创造性等特点,不仅笔试可用而且面试也可以用。因此,年轻干部掌握好策论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无论参加公选还是日常工作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国家公开招录公务员以来,申论考试已历经14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尽管如此,申论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据统计,国考申论科目历年平均分在30分左右.2007年申论的平均分是27.6分,2008年不到30分,2009年约为32分,2010年平均分大致在30~ 33分之间.近几年国家虽没有公布权威数据,但从学生考试情况看,成绩不会太高.历年国考,65%的人分数在45分以下,45分至65分的比例在25%左右,而达到65分以上的仅10%.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从事申论及行政公文写作教学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本门课的教学有必要进行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20.
李定乾 《领导科学》2012,(19):38-39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公务员招考申论考试中,不少考生作文时常出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比如脱离材料、立意错误或不明确、语言文学性太强、文体选择失误等。下面就以上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有人形容申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这种说法形象地揭示了申论作文的特点。因为申论作文在立意确定、文体选择、语言使用、材料整合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但又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一、立意一元化申论作文属于供料议论文。近几年申论的作文题中常出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