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石红梅 《职业时空》2008,4(10):242-242
韦努蒂(Venuti)说得好,翻译的伦理就是差异的伦理,翻译就是要保持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他所倡导的就是反归化式译论。本雅明(Benjamin)也认为“只有直译才是真实的保证”。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对翻译提出了“三字方针“——closest,natural,equivalent。其实应该说对直译而言更为贴切。因为直译才真正可能做到在风格上最贴近,在表述上最自然,在风格、形式上等诸方面最对等。  相似文献   

2.
老舍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京味儿”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本文就其作品《骆驼祥子》,浅析“京味儿”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金善 《职业时空》2008,4(6):61-62
一、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和起源1.思维和语言在起源上并非同时。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共生论”和“分离论”两种对立观点。“共生论”把两者的关系视为互相依存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产生的关系;而“分离论”则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二者相互独立,可以分离。我们认为,“共生论”者主要是由于被人类思维和语言目前发展阶段中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蒙蔽’,忽视了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和起源历史。  相似文献   

4.
冯俊 《国学学刊》2023,(3):1-4+1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否定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超越了“体用论”,提供了一把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第二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和实践上焕发出思想解放的伟力。  相似文献   

5.
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里的一种,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承载着覃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文明的族群之根。而近几年来中国的传统相声却日益没落和边缘化,相声艺术的生存岌岌可危。一直以传统相声的代言人和“非主流相声演员”自居的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却倚靠和发展传统相声文化,扎根民间,赢得了自己稳定的受众群体和生存之地。这既是大小媒体宣传热炒的赫赫战功,更是他自身厚积薄发,活力四射的个性化语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马文颖 《现代妇女》2013,(11):33-34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快速的融入中国文化,并开花结果,引申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看似是由于一个工农革命的偶然环境所导致的,实际上却是马克思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一种必然结果。我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有着必然联系的。“重民”、“大同”等都是我国思想的精粹所在,而这又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相契合。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反思传统与现代” 近代以来以“西化”为内容的中国改革、革命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加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批判,要求进一步西方化乃至“全盘西化”。反过来,“西化”的成功却又促成了中国在文化上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8.
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新中式风格,是对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理解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设计理念,是继承和延伸相结合的创新风格。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宗教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又创新性地融合了许多现代设计的元素。其中最能体现其风格特点的内容包括室内的色彩、纹样、家具和陈设,正是由于这些内容的存在,才体现了新中式风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李承志 《现代交际》2023,(1):101-110+124
贺麟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深受其个人学术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用自家独到而严密的“文化体用论”作为坚实的文化哲学根砥论证他“以心为体,以古今中外的文化为用”的跨文化传播原则,并以之批判“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国本位”等在近代中国常见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谬见,真正向往“面向人类文化本身的传播”。不可否认的是,贺麟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未能圆融地消弭民族国家时代“人类文化共同体”与“民族文化本位”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矛盾,其思想仍有待后人持续反思并完善之。  相似文献   

10.
戴贝钰 《现代妇女》2013,(11):17-18
“儒”、“道”和“释”三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代表,各有其内涵与意义,三教各有不同,又互有相同之处,在历史长河中兼容并包,共存共进,融合吸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可见,中国文化有着和谐宽容,兼容消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化的创造、发展及传承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而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文化知识的课程。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及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在河北省顾委联谊会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时,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杨泽江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十七大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最新发展,促使我们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者、优秀学生、优秀干部,各尽所能地作过许多贡献。我们也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的战略思想的拥护者、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似乎在不经意间,日风韩风就以强劲态势吹进了中国都市,引起了新新人类的持续发烧,哈日族、哈韩族总称为“嘻哈族”成为了都市青少年的特殊群体,其特征为:服饰“夸张化”、生活“卡通化”、语言“弱智化”、行为“野蛮化”、运动“Hip-hop化”等等。日韩流行文化正慢慢渗入中国青少年文化市场,影  相似文献   

14.
李文举 《现代交际》2023,(2):82-89+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几千年来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灿烂的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不能丢弃传统文化,还要加速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双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理清“双创”的维度和限度为契机,从而更好地探索推动“双创”的实践路径。“双创”的实现必将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炎黄世界》2010,(4):1-1
这一期,由于各地作者的大力支持和读者们的热情关心,我刊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努力奋进。在本期上,我们刊登了有关刚刚去世的朱厚泽同志的一组文章。朱厚泽同志是原中宣部部长。他博学、儒雅、多思、谦虚,以倡议“三宽”而闻名广世。“三宽”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发展,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有无穷的吸引力。本期头篇文章《当今文化焦虑问题》,是朱厚泽同志留下的不多的著述之一,文章以他一贯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日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正统论思想,是与西方思想文化区别最为显著的、最富有特色的政治历史观念。这种正统论观念融入传统史学的肌体,成为中国史学中最显著的思想要素,而且传播东亚,对日本等国的政治与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区域、民族、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不一,中日两国的“正统论”观念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壮锦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之一,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在当代民族区域文化建设中,现代壮锦与民歌、铜鼓、绣球一起成为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共同建构着具有鲜明特色的广西区域文化。现代壮锦不仅延续了传统壮锦的文化内涵,还增加了新的意义和功能。所以认为传统壮锦是现代壮锦的意义之源,现代壮锦是传统壮锦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郝宇 《现代交际》2011,(5):183-183
英语似乎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语言连同我们的文化都涂上了英文的色彩,英文连同它的文化已经悄悄侵入到我们的头脑中。国民随口说着英语,热热闹闹地过情人节、圣诞节却忽视了传统的重阳节、七夕。表面上这是现代人受西方影响,但实质上这是一种语言的扩张——英语渗透汉语语言的现象,也是“文化扩张”通过语言侵入我国文化的现象。本文针对英语的文化渗透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父子》是贾平凹《太白山记》中的短篇小说。文中将太白山一带的陕西方言风格挥洒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十足的贾平凹式陕西方言的陕西传统文化内涵、陕西地域特征以及粗糙低陋的语言风格。德译本的《父子》,在陕西方言的处理方面,很难达到原文的语言效果,陕西语言文化特色也未得到完全凸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使二者有了契合的可能。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二者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