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记文学是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国的传记文学包容着巨大生命内蕴和历史内涵的独特魅力。古代传记,是为了和近现代传记区分,一般指古代用文言写的传记。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主要有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后来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并且在我国古代就有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长河中,继秦朝之后大统一的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过四百余年历史的见证。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又称两汉。两汉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一直源远流长,而中国的两汉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便是拥有灿烂历史的舞蹈,汉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使汉代经济发达,社会一派繁荣,舞蹈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汉代舞蹈发展特点1、汉代舞蹈思想的统一汉代作为秦朝之后一统天下的王朝成了各种舞蹈提供了相互融合交流促进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汉代女训是对先秦儒家女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首次被理论化、系统化,并开始有专门的女训著作出现;汉代女训既强调女性的卑弱与顺从。又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较之前代,汉代更加重视女性贞节,但尚不像后世那样崇尚节烈。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一生相交的朋友中,以许寿裳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同学和同事,比鲁迅小2岁的许寿裳与鲁迅相识相交长达35年。是许寿裳介绍鲁迅先后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育部工作。当鲁迅被教育部开除公职后,许寿裳也断然辞职。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承担起了整理亡友鲁迅文字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由来已久。自20世纪鲁迅文学产生之初,韩国青年学者柳基石便翻译了鲁迅的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次《狂人日记》的翻译不仅创造了外国人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最早记录,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文学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序幕。在此之后,韩国近现代汉学家纷纷加入译介、研究、阐述鲁迅文学的队伍,韩国的鲁迅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更是衍生出试图将“鲁迅学”由“东亚视野”推向“世界场域”的韩国“鲁迅学派”。早在2018年初夏,韩国Greenbee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韩国“鲁迅全集翻译委员会”统筹翻译的韩语版《鲁迅全集》20卷,至此实现了韩国汉学界自主翻译《鲁迅全集》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相似文献   

7.
傅亮 《现代交际》2011,(7):79-80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汉代的统治集团提倡“以孝治天下”,注重维系人心、安定社会;汉代作为一个并非首创又非晚近的封建王朝,其文化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自豪地以“汉人”自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先秦的养老礼制至汉代形成为完整的制度,这一制度以及其中包含的尊老、敬老的精神成为汉以后历代养老制度的蓝本,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文试从出土文献中“鸠杖”的角度浅谈汉代的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8.
汤园林 《老人世界》2013,(12):37-37
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着一枚刻有“生病”二字的图章,是鲁迅先生的遗物,这枚“生病”图章,研究者一直不知道它的用途,直到鲁迅之子海婴在书中谈到了这枚图章,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在繁忙的读书写作之余,一直坚持为青年朋友看稿,或是解答他们来信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但后来,鲁迅的病越来越重,以至于无法及时为青年朋友们看稿和回复他们的信件了。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07,(4):46-47
1919年,鲁迅以三千五百大洋买下八道湾11号三进四合院,共三十余间房。鲁迅三兄弟及母亲十二口人及帮佣杂役等住其间,鲁迅住南房。房前有手植的丁香等。鲁迅在八道湾的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阿Q正传》、《故乡》、《呐喊》等著作,李大钊、毛泽东(适逢鲁迅外出。仅见到周作人)、蔡元培等曾来此造访。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的矛盾而搬出,另觅新居。此地现己被拆除  相似文献   

10.
刘丽琴  张娟  赵桐华 《现代妇女》2014,(12):312-314
本文主对前人关于汉代及汉代西北地区环境概况的研究、自然灾害之一的黄河河患问题的研究、人类活动尤其是屯田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环境保护思想的研究、环境保护法律条文的研究以及环境保护职官设置的研究等等做了一番梳理,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以启迪和参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5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我们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他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硬的东西。尽管他的胃不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两粒以助消化,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回到上海后,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但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2.
郝铭鉴 《中外书摘》2006,(11):39-39
一、鲁迅原名周树人。关于“鲁迅”这一笔名,有过多种解释。你知道鲁迅自己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教化兴盛的时期,伦理激励为其重建社会伦理新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励贤义是汉代伦理激励的一个典型,其方式灵活多样,有升迁、加官;赏赐、封侯;图像、刻石等。两汉激励贤义呈现出渐进性的特征,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伦理激励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梁晓声 《中外书摘》2014,(11):34-36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烈抨击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翻译向来被视作“硬译”,传统的观点往往着眼于其字面的不“顺”而对此译法大加驳斥。事实上,“硬译”这种翻译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它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翻译目的和态度,另一方面,先生并非在所有的文献中都使用硬译。而鲁迅的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文化日趋融合的今天也必将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一书中,记述了很多关于鲁迅的小事。在上海时,鲁迅家里用了一个善良而又淳朴的老女工。凡工人有错误,鲁迅是不加呵斥的。老女工对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很慈祥,鲁迅要海婴叫她姆妈,从来不许直呼其名。每逢鲁迅和许广平去饭厅吃饭的时候,姆妈就来到鲁迅写作兼卧室的一间大房间里,做清洁  相似文献   

17.
杨天石 《中外书摘》2014,(10):53-56
陈洁如曾与蒋介石同居七年。1964年,陈由香港人李时敏代笔,以英文写成回忆录。当年,纽约出版界宣称这本回忆录不久就可以出版.但很快悄无声息。直到1990年,才有人从美国胡佛档案馆里发现了这部回忆录的英文打字稿。1992年1月,台北《传记文学》和《新新闻周刊》分别连续译载该回忆录。此后,各种中文版本遂相继问世。总计从成稿到出版,经历了近三十年光阴。  相似文献   

18.
吴丽群 《职业》2013,(21):90-91
职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向学力非常弱。鲁迅的作品学生普遍认为难以理解,《呐喊》自序课程的侧重点不是让学生把鲁迅定义为伟人,而是从一名职校的学生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爱国主义,并反省自己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今有许多学生觉得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老师也认为不适合教学,因此提出要将鲁迅的作品剔出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于1936年病逝后,许广平携子在萧军的协助下搬到霞飞坊64号,当时生活的主要来源是鲁迅遗留下的有限版税。许广平曾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关了两个半月,受尽酷刑。为躲避敌人的搜查,许广平将鲁迅手稿分成若干包,伪装起来,放在堆煤的小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