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就读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协助进行变法理论的编撰工作,深受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1895年上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旋主办《万国公报》,参与创建强学会。翌年,在上海筹办《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1897年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鼓吹维新。  相似文献   

2.
快活林     
王晓东 《老年人》2009,(7):48-48
还拆吗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几处要拆迁的房屋的墙壁上用红笔写上“拆”字,督促住户尽快搬迁。但第二天有人却在“拆”字前面加了个“不”字,变成了“不拆”。开发商见了十分气恼,叫人拿来笔,在“不”字上加了个“走之底”,变成了“还拆”。没过几天,开商又发现,有人在“还拆”的后边加了一个“吗”字,变成了“还拆吗”。开发商无奈,骂一通无名娘,走了。  相似文献   

3.
中外古今的学者对“史”一字的解释颇多,形成了诸多流派。“史”字从手持,这基本无异议,其中讨论的关键往往集中于“史”一字“中”的解释。作者在对现今流行的几个主要观点流派就行简要评述,并综合各主流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史”字应为“口”与“|”的结合,“口”意为君王的言行,“|”为“刀笔”之意,是手执笔记录君王言行。  相似文献   

4.
“米”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质,先民对“米”字的认识有其独特的地方。《说文?米部》共收入36字,重文7字,新附2字。本文对《说文?米部》从“米”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解释两方面对36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着重从字义方面梳理类别,从先民对“米”的认识、加工利用及与“米”有关的文化现象等几类情况中挑出一些字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以此能加深对“米”的认识,同时对《说文?米部》的体系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老人世界》2010,(12):58-58
唐山市丰润区委老干部局紧紧闱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之区”,组织广大离退休党员干部依托“八个平台”,在“干”字上做文章,在“行”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会有“报”这样一个命题 与“仁”、“孝”、“忠”或“义”、“法”等汉字不同,“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能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必须与其他字组合,构成一个词,如“报应”、“报答”、“报仇”、“报恩”或“果报”、“回报”、“酬报”等等,始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内地,如果你问一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教育的人“报”的意思,他要么会问“你是说报纸吗”,要么认为单独一个“报”字并无确切的含义,只有当它与另一个汉字组成一个确实的词汇,并具体落实到一定的语境时,才能成为一定的意义单位。  相似文献   

7.
方字浅谈     
一、“方”字本义探求 我们知道,越是常见的字,它的用法可能就越多.作为一个古今习见的字,“方”也不例外。关于“方”的义项,新《辞源》列在fang音下面的义项有18个,新《辞海》列有25个,《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列有36个,那么,在这众多的义项中,“方”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许慎《说文解字》:“方,饼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相似文献   

8.
以戒为师     
有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字捺住方成名。”“若”字不把那一撇伸开就成“苦”字,“各”字不把那一捺捺住不能成“名”字。撇捺很重要。一撇一捺就是人,撇捺为人。人要撇开贪捺住戒。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9.
大一山庄     
《金色年华》2014,(5):44-45
大一山庄是中力集团斥巨资打造的建筑艺术博览园。“大”与”一”二字分别取自《庄子·天地篇》与《老子·道德经》,“大“、“一”两字组合为”天”字,天字拆开则“天人合一”。中力集团希望大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既隐于山水问又不脱离都市,为金字塔顶端人群提供难得一见的在烦嚣生活中释放自我、悠闲写意的天人合一之境,故取名为”大一”。  相似文献   

10.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小春 《当代老年》2014,(1):45-45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川页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12.
土味人生     
与一位老友闲聊,他说常喜欢用两个字概括某些熟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例如“正直”“实在”“利索”“窝囊”等等。我对这种画龙点睛般的说法颇感兴趣,就十分认真地指着自己说:“那送我两字如何?”老友稍有迟疑,似有所思,我未等回答就自我解嘲地认了“土气”二字。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指示,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西城区民政工作再次进入全国先进城区,西城区民政局开展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件事活动”。一个字,这个字是“做”。所谓“做”,是把工作目标、计划、安排,变成事实,是落实,是俯下身子去干,而不是听、不是看,更不是“转”和“说”。“做”就是务求实效。什么事情停留在“说”是容易的,深入下去难,搞形式容易,求得实效难。“做”,就要坚持“严、细、深、实”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书法与做人,一提到这个问题,人们常这样说:“字如其人。”甚至有人说:“学字先学做人。”由此,不难看出。书法与做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书法和做人都讲规矩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字的规矩就是基本点画。点画学好了,字就有样子有看头。点画学不好,字就不美,人们就不想看。而做人的规矩,就是堂堂正正、诚实守信、义薄云天。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世界》2006,(1):25-25
据考证,“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泛地运用在家庭、国家、天下治理中。其意在描述内部运行良好的状态。“谐”指协调、融洽。“和谐”一词即指内部发展良好,上下左右协调一致。先秦时期,孔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和为贵”的主张,突出强调了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16.
看完《老年人》2002年第二期刊登的《评改〈湘江秋钓〉》一文,引起了我修改诗词的兴趣,也为增设《老年大学》栏目叫好。我以为经陈国强先生改后的诗还可以再改,因为改诗不单纯只有范椁所说的“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一说,更重要的是反复推敲字句。我以为,评改后的诗,还有五处可作如下修改。第一处,“湘”为地域名,“畔”字只能和“江、河、溪”等字组合,因此可将“湘畔”改为“江畔”。第二处,“持竿”是将钓而未钓的动作,可将“持”字改为“垂”字。第三处,将“吟眸”改为“心眸”,似乎更贴切。第四处…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不少老年朋友退休后,喜欢学习书法,但又苦于写不好。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字呢?临摹是其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侃“门”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21):18-19
在简化汉字里,“门”字是看着最为形象的一个。正因为形象,所以,各国老外在学认汉字时,“门”字最容易掌握,这也可能得益于“门”的形状在世界各地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19.
错字,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出的字,如(染),(隘)”等。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惨(残)酷、恣(姿)态、克(刻)苦、欢渡(度)春节”等。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错别字。这些错别字的社会危害性是很大的,它不仅...  相似文献   

20.
猜谜钥匙     
止敬 《老人世界》2008,(2):39-39
会意法。即通过谜面的意思去领会谜底。如“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是“又见面”,合成谜底“观”字。也有的谜语需要从反面去联想,从“反义词”方面去下功夫。例如“生产必须出正品”猜成语一,谜底是“不可造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