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生产力当中究竟应包括哪些要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说:“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社会劳动实践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见该书262页)毛泽东同志则主张,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毛泽东选集》五卷317、319页)。我赞成把劳动对象排除于生产力之外。为什么说劳动对象不属于生产力范畴呢?这得从生产力的定义说起。一般都承认,生产力就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者更具体地说,生产力就是人们以一定的生产工具为手段作用于各种不同的劳动对象以创造物质财富(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生产力是为主体所直接具有的。换言之,它是直接依赖于主体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工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如何正确计算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下面拟就此题谈点粗浅看法。 劳动生产率是指人的活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如所周知,直接表示使用价值量的统计指标是产品实物量。据此,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是:产品实物量/劳动时间消耗量。对于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来讲,由于算不出各种产品的实物总产 相似文献
3.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間內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它是通过使用价值总量和相应的劳动消耗量对比来計算的,不同的劳动消耗量可以得到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在生产企业中計算劳动生产率时,所用劳动消耗量是全部劳动还是活劳动問題,目前仍在爭論。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应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設的需要出发来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化劳动是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它不同于天然物,具有价值内容,必然为一定所有者所有,有它的所有制归宿。作为劳动属性,它不同于一般的活劳动,各色各样的活劳动凝结其上,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供人们作各种目的使用。现代社会生产的物化劳动,好像是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以之为载体,发挥其承上启下、分工协作的任务。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在实践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误解,笔者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作为物质属性,一定要和资本相区别 物化劳动,在企业是以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出现的,前者如厂房建筑、机器设备和各种工具,后者如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配套产品,这些都是由生产单位生产,由使用单位通过市场购入的。购买需要资金, 相似文献
5.
浅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海先生在《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以下简称“钱文”)中提出:物化劳动就是物质化的活劳动.它具有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劳动属性.作为物质属性具有价值内容;作为劳动属性.被赋予各种特殊性能,即各种使用价值.正因为物化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而得出物化劳动也和活劳动一样.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7.
关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框架下,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给出满足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假设条件,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进行论证,并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陈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6):9-12
物化劳动价值论迂回地将物化劳动等同于活劳动,笼统地说过去的和本期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忽视活劳动的相对有限性和具体的时空规定性,不能正确把握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内涵。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决反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论。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正>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以能够最终战胜和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究其渊源,是因为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比旧的社会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列宁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社会主义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同样需要劳动生产率这个最重要最主要的保证。然而,在我国有关劳动生产率这一重要经济范畴的研究中,有些长期流行的传统见解,与马克思所阐明过的有关原理是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一)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快地富裕和富强起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因为我国劳动力多就可以丝毫忽视这个问题。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注意分析劳动生产率。怎样分析劳动生产率呢?通常人们采用的方法是,把劳动生产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的动态或静态,历史和现状,分析它的构成要素,把它在同类企业、部门或产品之间进行对比,等等。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在采用这些分析方法的同时,我觉得是否还可考虑用另一种方法,即从劳动生产率的形成过程来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列宁也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这都会诉我 相似文献
15.
16.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农业部门本身来说,首先是改善农民生活和实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根本条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需要的满足程度,却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水平。所以,农民要不断改善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首先要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势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劳动的生产效果或能力。耗费一定量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愈多,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愈少,劳动生产率就愈高。反之,劳动生产率就愈低。马克思曾经写道:劳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要大量安排劳动力就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不一致。对此,谈谈个人的意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就业有没有矛盾?有些同志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会给就业带来问题的。诚然,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从劳动 相似文献
18.
钱伯海先生汪阐述其所谓“物化劳动创适价值”这一观点的一系列文章中,几乎都涉及到了他自己同时提出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并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秦文[2]对综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说明。对此,笔者也想谈点看法。一、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命题能够成立吗?什么是“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呢?钱文写道:“物地劳动层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3]作着在另一篇文章中也作过大体相同时表述[4]。可见,在作者看来,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就是指“物化劳动”同时具有“物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人类的社会劳动,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而劳动时间正如劳动本身一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劳动时间的量,就是劳动量,劳动量的外延是劳动时间的长度,劳动量的内含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的质,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分别表示劳动时间的量和质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表现的劳动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花费同量的劳动能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量的产品花费比以前较少的劳动量。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国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1985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349元,比1949年的3,016元提高了4.1倍,工业总产值为8,759亿元,比1949年提高了61.5倍。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一名职工平均所创造的财富,相当于解放初期的5个人,相当于1960年的3个人,相当于1978年的一个半人。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了,工业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把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放到国际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还是低的。由于缺乏可靠的统计数字,加上各国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样,现在还很难确切地计算出我国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各国的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