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广东禁烟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曾与广东督粮道王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魏源、芍塘居士等学者一般都认为王笃曾向抚粤大臣琦善、道光皇帝两次谮毁林则徐,致使林氏革职遭贬,以至遣戍边疆。本文一方面考辨王笃力挺林则徐"主战"政见,对琦善等"主和"行为极尽控诉,且因卸职离粤而未参与议和诸事务,故王笃向琦善"谮毁"林氏不足成立。另一方面详证,林、王关系渐趋破裂缘于王笃与林氏禁烟举措的政见相左,并终因王笃亲近穆党行"造膝之言"中伤林氏,故二人友谊遂止。  相似文献   

2.
清道光年间,外国银元涌入中国,同中国生银元宝相比,一是易于找零,二是收存方便,三是同样价值而银元比元宝需银少。有识之士,都主张中国自制银元,以适应现实和贸易发展的需要,林则徐上疏道光皇帝,请求自制银元,并随呈了设计的图样。道光皇帝十分保守,他认为“银币还是老祖宗的好”。并批折斥责林则徐,  相似文献   

3.
一八四○年十月三日,道光皇帝听信谗言,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在广东抗英禁烟的林则徐革职。次年六月,又下令将他“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一八四四年更命令谪戍伊犁的林则徐会同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全庆到回疆周勘垦田。这对于年逾花甲、既病且衰的林则徐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苛刻而又艰苦的差事。回疆地处天山之阳,昆仑之北,葱岭之东,阳关之西,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塔克拉干大沙漠,世界有名的塔里木盆地。这里除去沙漠四周和河流两岸,有片片绿洲,稀稀疏疏的人烟之外,绝大部分则是万古沉睡的荒原。林则徐忍辱负重,以顽强惊人的毅力,  相似文献   

4.
琦善(约1790年-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谄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 琦善到达广州后,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消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他对英国人低三下四,屈膝奉承,乃至秘密和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敢在条约上  相似文献   

5.
怎样处理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鸦片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有之“奇变”,清朝统治集团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派别斗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从维护清朝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出发,主张抵抗;以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从个人和本集团的私利出发,要求投降;道光皇帝则介于两者之间。道光皇帝即位于1821年,伴随着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是鸦片这个怪物已经浸透了清王朝的官僚机体。随着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一方面使清朝很大一部分官僚直至皇帝从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年谱新编》是一部非常富有学术与文献价值的著作,颇得学术界的好评。但细读全书,仍发现些许问题与史实不符,如魏源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同乡后辈,以及孙毓是林则徐的同年友等,均不能成立。考察相关史料,魏源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族弟,孙毓与林则徐根本不是同年友。这些问题尽管是白璧微瑕,但也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船“纳尔布达”(Nerbudda)号和安音(Ann)号,先后在台湾基隆和大安港“搁浅”沉没。两船搁浅后,船上的军事人员立即受到台湾抗英军民的围歼,被俘189人。1842年6月,清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奏准道光皇帝,在台湾处决了英俘139名。事隔十月之后,达洪阿和姚莹却因“贪杀冒功”的罪名被清廷革职孥问,锁  相似文献   

8.
道光朝就禁烟戒毒决策曾形成不同观点。朝臣许乃济的奏疏意见与林则徐等显有分歧,且一直被彻底否定。但历史是复杂而具体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力戒简单化。对许氏其人其论仍有重新探讨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中叶,国际上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系列不可解脱的危机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兰时,第一强大的英帝国主义作为寻求解救危机的一大发现,便是看中了中国是一块“肥肉”,向中国输出大量资本,其中以倾销鸦片为主。由于道光皇朝的腐朽统治,烟毒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者横行霸道,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就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公元一七八五年——一八五一年)为首的严禁——抵抗派认为“鸦片流毒中华”、“足以贫民”、“足以弱种”,①“若犹泄泄视之”、“则为害甚巨”,②他们坚决地主张,内惩奸贼,外抵国敌;不管是谁,只要偷运、贩卖、吸食鸦片的,都要依法制裁;治罪轻重,以对国民经济危害大小为标准。一八三八年下半年,林则徐向皇帝曼宁(即道光)奏折,十一月,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一八三九年初到鸦片进口地广州实行查禁。  相似文献   

10.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初十日,清廷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将已在镇海军营效力的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9)。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命令,次日即从镇海乘船启程,毅然踏上戍途。及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六日,林则徐在哈密获悉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后,于十一日动身返京,共被谪遣四年半。这是林则徐在四十年宦海浮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这一时期,虽然林则徐曾为感怀个人命运而惆怅,为反  相似文献   

1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林则徐的名联,他也确实如此身体力行了,因此被后人铭记。但这样的好官收不收贿赂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一把手)。据陕西督粮道张集馨记载,那一年由于  相似文献   

12.
有关禁烟运动的论著对道光帝1838年作出的禁烟决定较普遍地未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认为,道光昏庸无识,对要不要查禁鸦片,态度“游移”不定,只是在读了黄爵滋奏疏、尤其是林则徐的折片之后,才“惊于问题之严重”,“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严禁,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办鸦片事件”。①  相似文献   

13.
一林则徐于1838年12月31日(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北京被任命为使粤禁烟的钦差大臣。从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1840年2月3日(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一日)接任两广总督,至1841年5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离粤赴浙,在粤时间两年多。但自从1840年10月20日(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他正式接到吏部公文,“知奉谕旨,交部严加议处”时起直到离粤,半年多时间内,他已没有奏事权了;他在广东有奏事权的时间仅一年零七个多月。然而,这段短暂的时间,在其政治生涯中,乃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极其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因此,林则徐使粤、督粤的奏稿,对研究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事变以及包括林则徐在内的历史人物,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之林则徐又不同于一般敷衍塞责的官僚,他在奏稿中  相似文献   

14.
梁廷柟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广东名儒,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前后,曾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与林则徐过从甚密,两人在"夷情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对两人的"夷情观"加以比较,以深化对梁廷柟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二十九年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魏应麒著《林文忠公年谱》,提出了林则徐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结宣南诗社的问题。该书于一八三○年(道光十年)条下这样写道: 是时,公(则徐)更与龚自珍、潘曾瑩、(潘)曾沂、黄爵滋、彭蕴章、魏源、张维屏、周作楫等结宣南诗社,互相唱酬。注中说明,这条史实根据张维屏的《南山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秋对盐城地区的一次农村社会调查的情况,从中展现与分析林则徐的为政思想与深入实际、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认为,官吏的贤愚、勤惰、廉贪,于国计民生、地方治乱,关系重大,故封疆大吏应以整饬吏治为要务。林则徐历任所经,无不对官场营伍,严加整顿:警告劝诫,除弊惩恶,奖勖贤能,正己率属,且成效可睹。林则徐之所以如此,除家庭教育及师友影响外,其报答君恩,忠于职守,同情人民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神光寺事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神光寺事件中徐继畲被贬官的原因,认为徐的被贬主要是因为他与咸丰帝在对外态度上发生了冲突。其次论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反对英国侵略的各种主张和方法,认为徐继畲是一位爱国者和先进思想家,但当时提出抗击侵略最有效的战略还应该是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与之久持”思想。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洋事杂录》,承林氏后裔林永俣先生提供。陈德培,字子茂,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亲信幕僚。这份杂录,据陈德培自记。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林则徐字少穆)幕下”所录林藏洋务资料“千百之一”。这份手抄本,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的编号及文字。均为校点者所加、所考、所补。《洋事杂录》钞本系繁体汉字,现用简体字排印。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一生为官 ,宦海沉浮。他在江苏任职前后达七年之久 ,在他任内 ,江苏几乎无年不灾 ,无灾不烈。本文仅以道光三年 (1 82 3年 )、道光十一年 (1 831年 )、道光十三年 (1 833年 )水灾、道光十五年 (1 835年 )旱灾及风灾、道光十六年 (1 836 )年蝗虫过境为例 ,考察林则徐在江苏任上面对灾情是如何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贯穿于勘灾、报灾、赈灾、防灾的具体实践中的 ,进而分析他的灾赈特点及其影响。他的灾赈措施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 ,一方面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处理灾荒的经验教训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