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众多的区域纷争与矛盾给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对话与合作机制是一种具有灵活、务实、协调等特性的国际制度,它对东北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东北亚区域在构建这种机制中存在着可行性,应该遵循平等互利、政治互信、求同存异、区域认同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单边东北亚战略、日本国内的危险倾向和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性是影响东北亚多边安全体制建立的三大因素 ,其中的核心障碍在美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才能实现东北亚地区有保障的真正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建构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困境,使得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没有形成地区安全的集体认同。各国利益的矛盾掩藏着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的危险,安全困境的幽灵困扰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东突”恐怖势力一直是威胁新疆及周边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之一,构建“社会安全阀”机制是保障社会稳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恐怖分裂势力、民族问题、经济问题是当前新疆及周边国家主要的不稳定因素。疏导认同和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牢固的经济和制度保障机制是“社会安全阀”机制构建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国际体系从层次分析的视角而言是一个次国际体系,其主导单位是国家。东北亚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单位和体系有着重大影响。军事、政治结构使体系内主导单位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并使之支持了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市场结构促进了东北亚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东北亚需要塑造地区认同以构建“强势东北亚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势与环渤海地区的战略选择刘小龙一、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其有利条件,这主要是指地理上的相近和资源上的互补。一般来说,东北亚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各有长短,其优势和劣势都一分明显。俄罗斯远东地...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国际体系从层次分析的视角而言是一个次国际体系,其主导单位是国家。东北亚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单位和体系有着重大影响。军事、政治结构使体系内主导单位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并使之支持了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市场结构促进了东北亚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东北亚需要塑造地区认同以构建“强势东北亚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看,有效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完善、规范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安全保障。我国应以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为制度基础,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经济圈”是继近年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一经提起,就在日本、南北朝鲜、苏联、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国经济学者撰文探讨“东北经济圈”的心要性和可能性,展望其发展前景。各国官方和民间的经济组织也对“东北亚经济圈”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事实上,近年来,中、苏、日、南北朝鲜等东北亚各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频繁,目前,尽管还不能说“东北亚经济圈”已经形成,但起码可以说它已经起步,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只要各国政府重视支持,学术界大力倡导,实业界积极行动,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很快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进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东海合作的现实路径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东海之争不仅影响着当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两国面临的现实选择。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框架是维系并进一步推进中日在东海海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东北亚能源合作将为这一框架的建立提供现实和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黄凤志  刘勃然 《国际论坛》2013,(2):28-34,80
美韩同盟缘起于朝鲜战争,维系在冷战环境中,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东北亚安全困境的症结之一。21世纪初美国出于护持其东北亚地区主导地位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采取了同步强化美日、美韩同盟的政策。近年中国东南海疆困局与美国重返亚太的重合性令人疑虑美国正在推行新的遏制中国崛起政策。2010年3月以来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具有超越韩朝争端剑指中国的特点,令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开始步入困局。美韩同盟强化是美国在东亚为遏制中国崛起谋篇布局的组成部分,韩美日同盟发展的东北亚小北约走向对中国东亚地缘安全利益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美韩同盟强化所带来的东亚地缘安全挑战,护持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韩同盟缘起于朝鲜战争,维系在冷战环境中,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东北亚安全困境的症结之一。21世纪初美国出于护持其东北亚地区主导地位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采取了同步强化美日、美韩同盟的政策。近年中国东南海疆困局与美国重返亚太的重合性令人疑虑美国正在推行新的遏制中国崛起政策。2010年3月以来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具有超越韩朝争端剑指中国的特点,令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开始步入困局。美韩同盟强化是美国在东亚为遏制中国崛起谋篇布局的组成部分,韩美日同盟发展的东北亚小北约走向对中国东亚地缘安全利益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美韩同盟强化所带来的东亚地缘安全挑战,护持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小多边主义已经成为美国推进印太安全合作的重要路径。回顾美国安全合作史,美国构建了制度联盟、条约联盟、意愿联盟等性质各异、类型多样的联盟形态,多边主义、小多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成为美国安全合作的四种主要路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美国选择不同的安全合作路径?本文在既有安全合作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信任”与“威胁”两个变量并在两个变量的互动中构建类型学分析框架以解释美国对不同安全合作路径的选择。本文认为内部成员国信任水平的高低与对外部共同威胁认知的强弱是导致美国选择不同安全合作路径的一般性原因。具体而言,信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安全合作行为体数量的多少,即信任水平的高低与安全合作行为体数量成正比;威胁认知的强弱决定了合作机制的制度化程度,即威胁认知强弱与安全合作机制的制度化水平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1999年菲律宾马尼拉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 ,韩国总统金大中向中国总理朱基、日本首相小渊惠三提出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的构想。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有基础 ,有条件 ,也有障碍。基础主要有 :90年代以来三国高层领导频频互访 ,增进了友谊 ;日本对历史认识有所进步。条件主要有 :90年代以来三国之间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 ;面向 2 1世纪三国之间结成友好伙伴关系。障碍主要有 :日本尚未彻底洗清军国主义毒汁 ,需要进一步正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日韩存有“中国威胁论”疑虑和行为。解决障碍需要时间 ,因此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影响校园安全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校园安全隐患主体因素和外部因素,提出了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加强预警管理方法和措施,对于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和预警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平安校园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影响下 ,其外交思想和安全战略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越来越浓重。美英联军发动的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伊拉克战争损害了国际安全机制的集体性准则。这些因素都对现行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伊拉克战争动摇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保障制度 ;美国混淆不扩散的目的和手段 ,将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其政权变更的战略工具 ;美国的反扩散战略进一步加剧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地区安全研究方兴未艾,但是适用于地区安全研究的理论不多,学术界对地区安全的研究多半是以欧洲为榜样,以比较的方式切入其他地区的安全研究,以此来分析实现某一地区安全的条件和实践进程。本文以布赞和维夫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动力和安全需求,以避免冲突形成、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和形成安全共同体为实现地区安全的路线图,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大国渗透和地区内分裂并存的特点,得出结论是:东北亚缺乏直接建立安全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共有观念,东北亚地区安全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即在达成地区安全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小泉时期的日本外交,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强硬姿态处理与亚洲邻国的关系,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中日、韩日国家利益冲突。国家利益的冲突反映在社会意识层面,即表现为东北亚(中、韩、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凸现和对立,因此,未来东北亚国家的安全与合作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江西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关系到深、港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城市饮水安全及东江流域沿线城乡经济的繁荣。从介绍东江源生态保护的背景入手,分析东江源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论述东江源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以及生态补偿的主体、形式和标准。  相似文献   

20.
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的认知、信息的辨别和应用能力以及网络道德和安全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形成受到大学生本体、家庭、高校、社会和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大学生内化自律机制、家庭良性影响机制、高校教育引导机制、社会导向治理机制四个"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