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花荣 《中州学刊》2007,2(3):17-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新阶层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机制,扩大新阶层的政治参与空间,化解他们因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急剧增加,不断涌现,对于政治这一社会价值权威分配功能提出重大挑战。如何更好发挥政治国家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体现公平与正义,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笔者认为,协商民主模式是一种有效增进社会和谐的选择;党的执政理念革新与发挥体制内外的协商民主机制是增进中国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我国阶层关系出现了多样化表征,经济利益博弈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资源角逐加剧了阶层关系冲突可能,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统一趋于困难。建构阶层关系和谐的路径可以分从多个视角考量:首先要分好财富“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提升政治民主水平;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各阶层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共识,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层民主是奠定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有效疏解社会矛盾的、安定有序的社会。民主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恰当而稳妥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因此,实行基层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奔 《山东社会科学》2005,(10):151-15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旧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社会心理及价值信仰的崩溃、变动与调整,从而产生了种种冲突。这些冲突给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挑战。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民主政治是使冲突得到有效化解的根本制度,它们在民主政治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民族与民主的冲突源于多民族社会的文化异质性与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其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制度设计层面上,民主制度的多数原则同民族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民主的沟通机制同民族文化认同的冲突;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的冲突。而要是实现其整合,超越“民族宰治民主”与“民主游离民族”,则需要从削弱民族属性与倾斜民主制度两个方面着手,并依靠政治经验与政治智慧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探讨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对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和谐”与“不和谐”在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1、市场机制与政府权力之间的矛盾。当前,由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落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理性主义”价值观、有效规避“有组织风险”、实现以生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民主政治、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良序”与“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下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职能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主导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今天再由经济建设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政府职能的这次转变,需要行政决策机制转变来落实。和谐社会下行政决策机制转变的原则是:政治上和谐执政、经济上和谐发展、文化上和谐进步、提供公共服务和谐一致。为此,要构建和谐社会下不同模式的民主行政决策,落实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创建民主行政决策的程序和制度,保障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阶层分化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传林  余树林 《兰州学刊》2005,4(6):170-173
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于政治和谐发展固然有其进步性,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阶层分化所带来的是利益主体和政治诉求的多元化,这与现有政治体系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冲突,给中国的政治和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正确地分析阶层分化对于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和谐效应,探寻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完善的政治参与体系和政治整合策略,以化解阶层分化带来的不利于政治和谐的张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实施这一伟大工程需要两种机制做保证。一种是以经济分配和社会福利等物质基础做平衡机制;另一种更为重要的则是以精神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动力机制。只要剖析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所需动力机制的内在关系,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鞍山的一种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是指基于一定的社会正义与共识,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化途径化解社会冲突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达到平等与效率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政治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社会和谐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有效保障.就当今中国而言,国家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的演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强劲活力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样的社会依托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说到底,和谐社会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它更要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构建由创新力源机制、均衡力度机制、同向合力机制组成的动力机制体系。创新力源机制,是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与启动力矢量同向强化统一于创新的社会实践,开拓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均衡力度机制,是通过“三度”均衡、“五个统筹”和“二律”和谐,有效化解社会非平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把握和谐社会有序稳定发展的统筹度、均衡点;同向合力机制,是通过民主执政、“人本”“公正”、“四个尊重”、和而不同,把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切积极力量同向融合起来,形成和谐社会创新发展的浩荡潮流。  相似文献   

17.
历史合力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与合力密切相关,它是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协调、平顺的状态。和谐程度与合力的大小并无必然联系,但与合力内部包含的“张力”有必然联系。当一个系统的合力值增大且张力值减少时,该系统趋向于和谐状态。合力是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交互作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相互冲突为主,由此形成“一元合力”和传统和谐社会;另一种是以彼此协调为主,由此形成的是“多元合力”和现代和谐社会。历史合力论凸现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和谐本身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合力从以冲突为主转为以协调为主,社会和谐由传统走向现代,标志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从不自主开始走向了自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雍涛 《江汉论坛》2006,2(2):79-8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种涵义:广义的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狭义的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分配原则;必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平等、坚持司法公正、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矛盾学说的启示是:“和谐”应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双赢互利应是协调矛盾的一种普遍形式;矛盾学说的主要任务应是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文化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是依据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和谐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和以公正、公平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但是,从根本的、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要建成和保持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借鉴其他民族的政治文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0.
黄一玲 《兰州学刊》2008,(12):29-3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沿着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进路展开的,循此路径要求我们秉持对和谐社会之“社会”的广义理解。可持续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经济、民主法治的和谐政治、多元互补的和谐文化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之下从上述路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