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和升级跃迁的新主题,有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构成其历史逻辑;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和统筹规划的应然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专业思政内涵在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的规定以及"课程、专业、学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成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王弼"自然"内涵的辨析,历来限于本体论的角度,这自然难以还王弼思想的原貌.释义学意义上的"自然",在本质上,同于"道"、"无",构成物的本根;在存在论上,它表现为物性自然,指物生存的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它显示的是自然而然,指应对、成就物的方法.从三维的角度分辨"自然"的意义,对深化王弼的思想研究和拓展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议题的整个玄学都是一个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补充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自身构成了一个精致的体系,并对后世润泽深远.撩去它那神秘主义的面纱,我们就会发现,"流溢说"在美的本质和根源、美的分类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认识深刻而又不失灵动,是一笔可资借鉴的美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它所高度概括的党的先进性,阐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大象无形"之"象"之所以成为一个基元范畴,就在于它是构成宇宙自然的生命本原"道"、"气"的呈现,包孕有"道"、"气"一体,宇宙万物和舍交通、交相构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古代美学这种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明确包含在老予"道"、"气"、"象"的哲学中,包含在老子对"大象"之"象"富有生机活力的哲学规定和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着的模糊心态.  相似文献   

8.
"缺失"话题渊源悠久.亚里士多德第一次阐释了"缺失"概念.所谓"缺失"就是当某物本性自然应有的某种属性,它却没有,就是"缺失".其基本表征为"质料-缺失-形式"三本原要素构成图式,以及从"潜在者-现实者"的存在流变图式.主要特征有:"缺失"作为"非存在"的否定性存在,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它既是一种"居间性"对立关系存在,也是一种"不定性"流变状态."缺失"概念的提出,破解了事物的存在与生灭的不可调和之矛盾,达到了对事物之"不存在的存在"的认识高度;彰显了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体系构造的独特生命张力;对于其后不同哲学语境中"缺失"话题的延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国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的核心要义是民族复兴,它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展开,是处于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言说,并且蕴含着深邃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国故事"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结构,它由初始条件、美好愿景、负面因素和成功实践四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在"中国故事"的叙事当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基于这种内容结构,教育者在叙事时要着重强调初始条件、生动阐释美好愿景、科学处理负面因素以及充分展现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民族危机与人格危机普遍弥漫于国民心中,这场危机的实质可表达为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民族和人格的"认同危机".如何解决民众的"认同危机",构成了当时一些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的重大问题.清末"维新派"的"新学"、"新政"与"新民"运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与革命"之论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说"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的主张等等,这些变革与主张尽管在时间顺序上有阶段性,也存在一定的叠加和交叉,却清晰地表明了此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瓦解到"新民"教育主张再到"国民性改造"教育主张以及如何改造国民性的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每一个代表的哲学理论基础,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哲学理论基础。而在这种概括中,又尽可能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价值观是价值主体我们党对价值客体“三个代表”在效用上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其内容是“三个代表”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分析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 ,但却离不开江泽民的智慧和心血。江泽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突出表现在 :他首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概念和重要思想 ;系统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探索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坚持与时俱进是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时 ,也才能提高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国内外环境和党自身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是三句话的简单相加,而是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贯串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对其它新观点、新思想具有统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合法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个代表"是针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合法性威胁所提出的战略对策,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方法论基础,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构的逻辑支撑,明确践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离不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和辩证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而这一认识和把握又是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提出了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是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迈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重要一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三个代表"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把党的新时期奋斗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的深刻理解,说明了高等教育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加快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一是"三个代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理论基础,与其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此为坚持;二是"三个代表"在当代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使其获得了时代的生命力,此为创新;三是"三个代表"成为理论创新的典范,实践创新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