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史学危机”表现在其视野和理论解释力的狭隘和偏颇,史学转向意味着关注社会、普通人和边远民族“民族”叙事的社会史写作新趋向。以王桐龄等人撰写的四部《中国民族史》为主要内容的民国时期社会史写作围绕“汉人主体”,通过描述古代中国各民族相互抵触、排斥、同化和融合的多元、复杂历史实践,展示、证明和解释了中华民族为“血统”与“文化”的“混合体”这一社会事实和历史性结果。如此,社会史写作趋向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行龙,山西新绛人,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博士后,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山西大学中国史、经济史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他还是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学科研究理念的逐步确立,历史人类学与其他研究领域也有了深广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赓续此一顺势,本文从壮学本身所处的境况出发,在探寻历史人类学与壮学研究领域的契合点的同时,将目光置于少有人关注的近代壮族边疆社会史的研究.以此为释例,在理论与方法上做些尝试性探究,以期为丰富历史人类学的区域和民族研究经验探引一二.  相似文献   

4.
何文华  左茜 《中国藏学》2016,(1):216-219
多尔吉、曹春梅和刘波编著的《嘉绒藏区社会史研究》在整体性、民间性的社会史研究尺度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严肃却也不失趣味性的语言描述了嘉绒藏族社会的全貌。本书使一个长期被"边缘化"的藏族族群之地理、历史、知识、信仰和文化习俗等系统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银翅》是庄孔韶“不浪费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成之作,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是中国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先行之品;《银翅》在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金翼》,是对《金翅》的传承和突破;《银翅》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描述和国外相关研究的回应,是人类学社会史研究的补白,它的本土研究理论和对人类学表述方法的创 新等,是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杨庭硕教授为核心的吉首大学生态民族学研究团队,在学科理论与方法、具体的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多年来,该团队系统挖掘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与智慧,不仅将这样的知识与智慧运用到生态民族学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之中,更是将其运用到中国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去,而且取得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研宗旨。  相似文献   

7.
杨正文 《民族学刊》2012,3(3):19-23,100
吴泽霖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奠基与发展时期的重要学者,一生所研究涉及领域较多,成果卓著,特别以苗族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从吴泽霖教授所撰写发表的苗族研究论著、调查报告中看出,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专题性研究,还特别关注婚姻、家庭、服饰及其它礼俗方面。从吴泽霖先生的学术研究生命历程和研究成果看,对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方法的探索:倡导民族平等,服务社会的理论探索;对婚姻家庭的理论研究;源自苗族研究的“小集体的认同”族群理论;基于苗族服饰等研究开始的民族文物与博物馆理论及实践。综观吴泽霖先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既是一个将在海外学习掌握的人类学理论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基于一个族群或一个区域的具体实践为起点,逐渐形成工作模式,推而广之触及更多族群、更广区域的研究,最后获得具有学科普同性意义的理论观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周真刚  柏友恒 《民族学刊》2022,13(3):12-19, 139
“三变”改革作为新时期农村变革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实践逻辑,其以“资源”为中心、以“资金”为纽带、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变”改革实践秩序,对中国农村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带来了深刻启示。本研究阐释了六盘水“三变”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秩序的互动意义,从农村的资本秩序审视现实社会发展秩序,从“三变”改革的实在逻辑探讨理论逻辑,从而厘清“三变”改革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互嵌意义场域。再者,围绕物质的意义空间与价值空间进行解读,基于物质存在与社会存在两者之间的惯性逻辑,以及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物质追求、安全保障、交往交流需要等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秩序,着眼于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贯穿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思想。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角度思考社会具体实践的价值,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的科学的统一,从而为“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相耦合提供路径思考参照。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以“文化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发展人类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三种典型的“发展范式”理论流派。然后,探讨了构建中国发展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对理论综合取向、实证方法和学科性质等进行整合的框架要求;并提出了以马克思全球发展观、中国领导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类“殊途同归”宏观发展范式和联系中国民族社会实际的流动发展应用理论框架。最后,剖析了中国发展民族学在发展观、理论依据、全球政治视野等方面的视角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人本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Vyl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同时参考了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合作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方法,以促进自主学习与课堂相结合,发展大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表示我们的欢迎和感谢。这就是对各位光临参加"2014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届论坛顺利召开作出贡献的承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协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及其负责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西北民族大学的  相似文献   

12.
李安宅是译介与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并进行中国化实践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藏族社会和美国印第安祖尼社会的考察都是通过身历其境的观察与直接的文化接触而完成的典范性研究,是对"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治学方法的完美呈现。李安宅对实地研究的积极推介和努力实践、"主位视角"与"客位视角"有机结合等方法对增进文化了解与沟通都具有开拓性意义,其实地研究的价值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汉学(Sinology)自展开在中国地区的实地调研后,几十年来,西方汉学家一直不断尝试将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汉人社区研究。在本篇访谈中,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雅各布·伊弗斯(Jacob Eyferth)教授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为线索,讨论了汉学、人类学、历史学、区域研究(Area Study)、科技与社会研究等几大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并以他对四川省的夹江造纸及关中地区织布的研究为具体个案,从汉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技术控制、性别分工、家庭组织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法有其独特的历史,缺乏对它的研究就无法理解问题的当前状况。这既同考古学、人类学、史料学等专门学科的分期有关,也基本上与原始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历史的或一般的划分有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中,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总是被当做对人类远古时代进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学专家刘泱泱老先生历时五年多时间才告结束的《近代湖南社会变迁》一书,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成果,亦系获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之书,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完此书获益不菲,真可谓一书在手,可透视湖南近代社会,细品此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新。我国过去在历史研究方面,偏重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则很不够,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只注重阶级斗争史和人民革命史的研究,社会史的研究几乎成了禁区。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费孝通从乡土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打开了探究"社会"的理论向度,他所指出的礼俗社会构成了社会科学界理解中国社会的原型。闽南读书会在导师王铭铭的指导下,从"乡土中国"出发,继续围绕构成"社会"的若干向度展开阅读,分别以费孝通的《乡土社会》,刘枝万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对朝圣的仪式研究作为第三次读书会的主要阅读材料,以此探讨以科仪、戏剧、仪式探索"社会"内涵的可能性。此外,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还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其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或定义"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并为以闽南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扩展出更广阔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凭借西方人类学理论、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经验与理论研究等多元学术传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已经构建起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继英国、美国、欧洲大陆、苏联等四大研究范式之后融汇成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大学术传统,并展开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逐步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作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第五大传统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有如下特点:历经几代学者探索新理论新方法的成果;综合借鉴世界各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传统,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配套;将历史文献资料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8.
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乡约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功能主义等人类学方法 ,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状况进行探讨。认为 ,壮族乡约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 ,是因为龙脊地方对于乡约制度这种形式的民族成文法有很强的社会需要。壮族乡约制度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功能意义。壮族乡约制度作为一种民间法与民族社会的关系 ,它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并且不仅具有显功能和隐功能之分 ,同时也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为了保证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的实现 ,龙脊十三寨还发展了囊括六种制裁方法的制裁体系。壮族乡约制度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好地实现了对龙脊地方良性控制 ,这对于政府处理当前乡规民约复兴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书浏览     
《青海近代社会史》邓慧君著  32开  2 0 2页  16 0千字 平装定价 18.0 0元 青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1月第 1版 ISBN 7-2 2 5 - 0 1996— 1/K·14 4 责任编辑 :经纬全书分社会结构、少数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状况、社会阶层、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精神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权力控制、社会意识控制等 9章 ,主要对青海近代各民族的社会格局、社会状况及社会诸方面的演变轨迹等进行论述和研究。社会史是以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控制等方面的有机构成和运行演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本书是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村落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细胞及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载体。中国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虽然传统上的人类学研究大多也以一个社区或一个村庄为研究区域,具体到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当下我国西南省份的传统村落已纳入到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已纳入省级保护绿色发展道路之背景下,对村落的研究就有了特殊意义:其核心是保护传统文化,根本是保护人。为此,本研究立足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基于社会人类学与新近之文化熵和弗兰肯斯坦鹰理论,论证中国西南所赋予村落人类学研究的区域性、必要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