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运期间,不少在广东务工的农民工骑摩托车途经与广东省连州市交界的湖南省蓝山县南风坳返乡。该路段山高路险,气候寒冷。为实现春运期间“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蓝山县春运办创新春运服务模式,深化执政为民理念,在南风坳设立交通春运安全检查站的同时,还在省内开设了首个春运交通安全服务站,为过往骑摩托车返乡人员提供服务,防止疲劳驾驶引发事故,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与温暖。  相似文献   

2.
杨建军  陈喆 《西藏研究》2023,(1):111-119+159
工布响箭是西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工布响箭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是响箭仪式的三个阶段。阈限与交融的内容,隐喻了工布人的幸福美好生活、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1941年跟随西北科学考察团进入甘南藏区后撰写的观察纪略.本文认为:李旭旦的“黑错政治中心地”之说具有科学远见性,且已在新中国甘南藏区城镇区划变迁中得到证实.而李旭旦“地尽其力”、“适中开发”、“发展交通”、“广施教育”、“建国家公园”的种种建议不仅是甘南藏区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开发原则,同时也是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关勇 《回族研究》2024,(1):63-72
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且活跃之因素,它能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良窳不一的影响。12世纪初期,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日趋恶化,白山黑水间的生女真不甘囿于一隅,在受到恶劣气候环境持续侵袭之际迅速勃兴并荡辽戡宋,大大拓宽了女真的活动范围。有金一代,寒冷与干旱气候的交织迭起成为掣肘金朝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气候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金代女真人于太宗、海陵王、宣宗时期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金朝有着辽阔的统治疆域,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环境有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为其政权的赓续及战略的南移提供了可供缓冲的时空场域。金朝组织或准许下的历次女真南迁浪潮不仅是为了绵延国祚或强化统治,同时也是女真主动应对气候环境变迁的调适措施与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七月耀邦同志在青海考察时,作了“要引导牧民过好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指示。青海省民委、轻工业厅组织有关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在传统牛毛帐房的基础上,根据青海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风多沙大的特点和游牧生活的需要,设计出供居住、教学、医疗、接羔、免疫、售货、游牧等多种  相似文献   

7.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8.
对通辽市9个气象台站4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台有很好的代表性,进而用通辽台1950年1月至2003年12月54年的完整资料,从通辽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发量与湿润度及风沙日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通辽市的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暖给通辽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生态环境防治时策.  相似文献   

9.
1983年11月成立的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川鄂湘黔四省交界处,总面积5,158平方公里。全县62万上人口中土家族占47. 5%,苗族占12. 4%。酉山酉水,幽美雄奇,令人神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发展林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松、杉、柏、楠木、银杏、泡桐都宜生长。高44米、胸径139. 4公分、体积22. 8立方米的“白花泡桐”成为世界著名的“泡桐树王”。另外,尚有一万余亩原始森林,为川东有代表性的一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中蕴藏着木楠、香果、锥粟、栲树、绿叶石栎等珍贵树种。  相似文献   

10.
春运期间,不少在广东务工的农民工骑摩托车途经与广东省连州市交界的湖南省蓝山县南风坳返乡。该路段山高路险,气候寒冷。为实现春运期间"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蓝山县春运办创新春运服务模式,深化执政为民理念,在南风坳设立交通春运安全检查站的同时,还在省内开设了首个春运交通安全服务站,为过往骑摩托车返乡人员提供服务,防止疲劳驾驶引发事故,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与温暖。服务站自2012年1月8日正式启动,至2月1日晚的龙年除夕前夜,共接待返乡人员6000人次。  相似文献   

11.
李国政 《西藏研究》2023,(1):21-31+155-156
交通发展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纽带角色,内蕴了属能、机制和方略三重维度。剖视交通固有属性,在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认同上,具有强烈的空间社会势能、经济发展动能、政治整合功能和景观文化效能。从总体上看,伴随着交通现代化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互动—认同—意识”过程,并参汇着不同的机制演化路径,共同构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面向。基于交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属能和演化机制,需要着眼于民族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夯实物质基础以增强各民族间的联结与融通;同时在交通发展中需要重视民族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传承交通历史和精神,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2.
    
广西温暖湿润,草木繁茂,蛇类很多: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五步蛇、广蛇、水律蛇、索蛇、蟒蛇……而且大都生猛肥壮,药用食用价值高,名扬海内外。在港澳市场上,梧州出口的各种活蛇,被称为“正斗货”,备受欢迎。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生产以及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本文从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工业污染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暖给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关注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略地勾勒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即从开始只研究非洲族群、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土著、美洲印第安人等的所谓“原始”、“野蛮”、“无文字”、“无国家”的简单社会,到后来研究亚、非、拉的复杂传统文明社会,再到后来又进而研究欧美工业社会;从只研究现代的“过去时”,到研究现代的“现代时”。文章指出这一研究的时空变迁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作为社会能动主体的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对包括自身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不断进行反思,进而加以革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辽金时期迁徙汉、渤海、女真等族人口到辽西走廊滨海地区,并建置州县以对他们实施政治统辖和行政管理,这种做法有利于辽西走廊滨海地区交通环境的改善,直接促使辽西走廊傍海道成为交通要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辽西走廊沿海州县的军事地位,更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我们考古小组所发现的文物证明,伊泰普地区最早的居民要追溯到更新世的后期。这个地区相当大,包括巴西的南里奥格朗德州、桑卡塔林纳州和巴拉那州、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阿根廷的北部和我国。更新世约结束于1万2千年前。当时气候十分寒冷干燥,不宜植物生长,野草和灌  相似文献   

17.
杨军昌  杨芳琴 《民族学刊》2023,(11):125-135+170
“北侗九寨”是贵州省锦屏县西北部由九个侗族传统村落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而形成的典型的侗族山地文化区。历史上该地长期为自组织的传统社会,即通过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款”“联款”组织以及寨老、款(团)首等乡绅的作用实现乡民社会的治理。清代,面对动荡的时局和诸多影响地方秩序的社会问题,基于力量对比、秩序维系和图存发展等方面的考量,“北侗九寨”地方“精英”引入国家力量,在特定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相向互动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从治理秩序乱象以宁村社环境、修路建桥以利内外交通、兴起团练联防以御外患护家园、开展婚俗改革以纯社会风气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对九寨一带的乡村治理及其秩序重构进行梳理。以碑刻与文书文献呈现出的清代西南民族乡村社会治理为个案分析,撷取可借鉴的经验,以期为当下实现民族乡村的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 ,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明清时期 ,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主要表现出渔猎经济与粗放农业的内容与特色 ,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 ,常常不得不被动地受制于生态环境的变迁 ,其生产方式长期保持了一定的原始性与落后性 ,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也正是如此。对于如何进一步认识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关系 ,本文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民族的视野来看,文化变迁就是民族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历史,是此二者追求动态平衡的时空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原苏联“民族过程”理论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族体形态的演进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探寻文化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