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私营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但长期的北部边患和地方割据势力却未曾稍减。西汉武帝因应前朝政治,直面内忧外患,一反西汉初年奉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为扩充中央财政,北据匈奴,削弭地方豪富割据势力,断然推行系列化,制度化的抑商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转变,不但巩固了汉室中央集权,而且"重农抑商"为历代封建统治所争相效法,对后世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是一个国家中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的联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受到该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得到充分发展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新型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河西击败匈奴并设置河西四郡,之后直至宣帝神爵年间,西汉以敦煌郡为基地,向西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在此期间,西汉首先经敦煌郡与西域南道,争得了对鄯善的控制权;再屯戍于渠犁、轮台,连通西域北道,同时通过联姻与乌孙结盟,对匈奴在西域东部的势力形成合围之势;之后西汉与匈奴对“车师六国”展开争夺,并形成彼此制衡的状态;最后,随着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归降与汉西域都护的设立,西汉最终赢得了对西域的争夺战。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汉简的考证,我们可以较为清晰与详细地还原这一过程,而处在西域与河西阵地前沿位置的敦煌郡,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和两对基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中介的折射而实现的;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等等。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得其解:一是生产力标准的直  相似文献   

5.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朱顺玲 《南都学坛》2001,21(4):12-13
西汉元帝永光四年下诏正式废置陵县。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汉统治进入后期,经济匮乏,无力支付设置陵县的巨大开支;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增强,他们强烈反对迁徙。二是匈奴势力经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已经衰弱,对西汉都城长安已不再构成威胁,陵县防御匈奴的使命已经完成。三是经过西汉前中期的大量徙民,关中地区地少人多、粮食短缺。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8.
马列文论中的“不平衡”说 ,讲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马克思不只一次地用了“一定的繁盛时期”“某些”等限制词语 ,尤其是直接使用了“它们的特殊性”这一说法。“不平衡说”是针对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还有其他因素。然而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提高起着支配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 ,文学艺术新的繁荣昌盛的时期也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而后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又受到前一矛盾的制约。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有三种意见:一是两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两对矛盾包含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朝为打击匈奴而通使西域。为了使西域诸国与匈奴断绝关系,和西汉王朝一起攻打匈奴,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地,西汉对西域诸国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匈奴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对汉朝称臣;汉王朝为巩固汉匈的君臣关系,对匈奴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即位以来改变了以往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动武。连年战争消耗,引发了经济困难;为此汉武帝决定任用商人为官,进行经济改革。他们相继推出一系列经济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也将其贪财好利的不良风气带入官场,对西汉吏治造成恶劣影响。汉武帝采取措施对吏治加以整治,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推论两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误判,原因如下:第一,世界各国的发展既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需遵循本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第三,相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判断中美两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惩治愚儒汉武帝刘彻,是西汉中期一个很有作为的法家政治家。他主张进行正义战争,坚决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汉初,我国北方的匈奴奴隶主的野心很大,经常进犯中原。西汉王朝开始由于力量不足,曾经实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奴隶主“百约百叛”,不断骚扰和破坏内地生产建设。到了汉武帝时,采用武力坚决抵抗,取得很大胜利,打得匈奴奴隶主不得不来假意和亲。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现代社会分工与协作的有机整体系统,它们彼此之间不应该是矛盾对立加虚假统一的社会关系,而应是彼此协调运作与通顺和谐并真实统一的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本义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意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代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保持其民族特质和国家利益优先的前提下,日益趋向世界化和国际化;在以政府机构和官方组织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得到加强的同时,另一种存在于各民族、各区域和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和非官方组织的上层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当代社会上层建筑的结构性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职能空前突出,介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中介环节”和亦此亦彼的综合物愈来愈多地涌现出来从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却非常明了地提出了这两对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对它们从静态的性质到动态的形式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跨过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应就有不同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引起政治法律制度相应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18.
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仝祥顺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学说运用于社...  相似文献   

19.
西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败降匈奴,此事对于当时的西汉王朝、匈奴以及李陵自身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汉武帝和李陵这一对君臣的关系,对于整个李陵事件以及后续的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汉武帝对李陵的信任,并认为汉武帝不应当对李陵的败降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与生产力发生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通过经济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进行的。这种观点不仅直接地支配着哲学界,并且严重影响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则表明上述观点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兹就管见所及,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