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佛教思想发展的背景下,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系统考察了净土宗的善恶观,确定了净土宗伦理思想的特点。净土宗强调“他力”,同时又主张“佛性本具”,认为善并非源于信仰,不是对于教主的迎合,也不是源于他力对自己罪业的赦免;善来源于于自身之佛性,通过惭愧、忏悔、修行得以显现。在善恶观上,净土宗坚持了佛教立足于人的本怀,从而区别于其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3.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中晚唐时期民众弥陀信仰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当时世俗社会中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最终与儒学、道教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佛教思想能够在中土传播、生存、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已多为前人所论。而发端于山西并流传到各地的净土信仰中土化之原因,即净土思想传人中土并为汉人接受的思想基础是汉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隐净土思想包含着汉文化与净土信仰在西方意义上的沟通、汉人对西方神秘世界的探索以及儒家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公民对宪法的信仰至关重要。大众传媒是宪法信仰生发的主要途径。要培养社会公众的宪法情感和态度,必须培养法律专业人员对宪法的崇高情感与态度,培养政府官员对宪法的尊重态度,重视家庭的作用,走宪法司法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佛教修行中的"观想佛相",实际上是诱发宗教的想象和幻觉,用佛的形象引起信徒的敬畏,而在客观上也可以成为一种形象思维的训练,因而其方法论原理与文学艺术创作思维是可以相通的.中国佛教信奉的是非位格的神,因此,有"自力"说的提出,即主张修行不以神为中心,而以修行者为中心;他们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自身蕴藏的佛性挖掘出来.道生和禅宗的"自力说",对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中重视主体能动性的趋向起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包含值得今天挖掘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井神信仰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水井崇拜。西汉时期,井神被国家列入"五祀",此后时废时立。在民间,井神一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奉。井神的形象复杂多变,有士大夫、女神、童子、龙王等多种形象。井神的职责也逐渐扩大,不仅仅限于管理井水。有很多关于井神的民俗,有些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9.
10.
基督教伦理是一种“他力”伦理,以信仰为基础,凭借上帝的救赎力量来成就人的道德世界;儒家伦理则是一种“自力”伦理,认为人可以依靠自身的道德努力,在现世实现“天命在身”的超越追求。儒家伦理这种天命在身的情怀和自我的道德努力,一方面构成了儒家信念中的伟大要素和高贵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由于天命与人心的一体化,最终使得天命丧失了绝对超验的资格,使儒家对最高价值的追求陷入困境。因此,借鉴基督教的他力观念,反思自身的文化局限和观念缺失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已步人宪政建设之路。然而,当前国民宪政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从宪法信用、社会自治、新闻自由的角度提出了塑造国民宪政信仰的现实途径,目的在于普遍唤醒国民的宪政意识,使政府和社会都能够按照宪政精神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向“宪治”的目标积极迈进。  相似文献   

12.
从“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制度性”与“分散性”三个方面看,盘瓠信仰具有典型的“民间”特质,其变迁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提供了颇具典型性的观察案例。改革开放以来,盘瓠信仰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开始有了逐渐复兴之势,但复兴之中的盘瓠信仰如同大多数民间信仰那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有进一步“弥散化”的趋势,即它的“宗教性”在逐渐减弱,而“民俗性”在慢慢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汉代,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附着力与渗透力,能深入到人类思维的深处,沉淀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经过长期延续,日益渗透到民间文化生活之中,逐渐演变成种种习俗。它以习俗的形式潜伏在人们的意识里,又通过各种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民间信仰与习俗相结合,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宗教哲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学术界对中国各类宗教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然而,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以一种怎样的形态存在,却很少人作过正面的研究和解答。通过对一个福建山村社区长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是当前中国民间信仰的最基本的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银杏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银杏栽培历史和广阔的种植面积。在长期的栽培和使用过程中,银杏深植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银杏民俗。其中,银杏的民间信仰习俗更是内涵丰富、异彩纷呈。挖掘银杏的民间信仰文化,有助于传统银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发挥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结合银杏的生物特性,阐释了民间信仰中银杏的象征意义,并主要从生殖崇拜、传统五福观、万物有灵观三个方面对我国银杏民间信仰的产生根源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征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依靠和相信青年,青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党在代表青年发展方向的同时,用理想信念对青年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让青年信仰之光永远闪耀.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治者信守法律的动机和符合法治的程度,法治主导者对待功利的态度,法治理论的社会基础是平民还是精英及其对待法治倾向于工具还是信仰,法治可以分为“工具的法治”和“信仰的法治”。工具的法治相对于信仰的法治,对治者提出的要求较低,其法治目标也更务实,并且切实考虑到了市民社会的利益要求,应当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网络时代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行为特点 ,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时代高校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处于乡村社会之中的民间信仰体系经历着两次较大规模的由断到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状态,是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宗教生活史。该研究集中对此两次“未预结局”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其在一个壮族社区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呈现,以展示出前后两次断裂与重拾的实际状况,尽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力量,以及这种力量与当地人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