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生。他自己也称“溪西遗民”(《四库提要》作溪西逸民,误),溪西有夹漈草堂,就是他读书和著述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寂寥。他说:“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  相似文献   

2.
一、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学术以史学为最发达,中国古代学者以史家为最众多,这其中治学最勤奋者当推郑樵,著述最丰富者也当推郑樵。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称溪西遗民。宋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霞溪乡广业里(今福建莆田县白沙乡广山村)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是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八百多年来,郑樵的名字是和他  相似文献   

4.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西溪遗民,兴化军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校勘、目录学家。樵自幼嗜学,不仕科举,结茅夹漈山中,潜心书事,“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①诵记不绝,执笔未殆,“寸阴未尝虚度”,②三十余载,除六经之外,还于天文、地理、语言、文字、动植、医药等有所揣研,在对各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撰成专著。他著述宏富,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③生平  相似文献   

5.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福建蒲田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学者。郑樵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发愤读书,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他最杰出的成就首推《通志·二十略》,曾自称为“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此言虽甚自许,但《通志·二十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在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了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模,为文献学的建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是杰出无疑的。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研…  相似文献   

6.
加加 《新天地》2017,(4):18-19
73岁的黄祖绪又出书了!家住福建莆田的黄祖绪出生于1944年,退休后就开始研究传统文化,先后撰写出版了汶上方面文章的结集《绶水书香》和《壶山门第》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2016年底他主编的《百家家训》一书也付印出版.因为博学能文,黄祖绪在当地颇有"粉丝".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四圩村一个职员兼小地主的家庭。他的童年,是由住在农村的祖母扶养的。六、七岁时,举家迁至他父亲任职的大通轮船公司靖江县夹港码头。夹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水陆交通码头,繁华的集镇,丰富了他对世事的认识,开拓了他狭窄的视野。1934年进私塾读书,受业于名师秦奉泰先生。开蒙老师给他取了这个学名以后,除了写文章,偶而简写其中两个字或一个字署名外,从未用过别的笔名或化名。他跟随秦老先生读书识字,相继三年有余。私塾里读的是文言文,学堂里读的是白话文。课内学《论语》《孟子》《史记》《古文观止》等圣贤的书,以及历史、地理、语文、公民等部颁课本;课外偷  相似文献   

8.
张士范(1909.9-1930.12.9)字佩箴,南阳市油坊夹道人.出生在一个苦寒的贫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无固定职业的城市贫民,母亲是一个勤劳贤淑的家庭妇女,兄弟三人,两个哥哥均为邮政局邮递工人.他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9.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中日文化关系时,很有必要提到李贽.李贽思想曾对日本起过很大的影响.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人称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县人,生长于破落的航海商人家庭,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五十四岁前走与一般文人士子相同的道路——读书做官,官至姚安知府.几十年的官场生活,加上接触社会实际,目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不满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不满儒家正宗即道学的说教,这使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眼高一世”.五十四岁后,李贽毅然辞官,在湖北等地广交名士,招徒讲学,评点诸书,宣传自  相似文献   

11.
正谭梓生(1898-1930),安徽省旌德县西乡下洋村人(现属旌德白地镇辖区),1898年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书香世家。父亲谭韵南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仗义疏财。谭梓生的童年先后就读于私塾、下洋日新小学和县城凫山书院。除了读书之外,他在家中还学  相似文献   

12.
《蒙古风俗鉴》是清代蒙古族著名启蒙思想家罗布桑却丹的遗著。罗布桑却丹生于清朝光绪六年(1876年),内蒙古喀喇沁左旗人。他早年喜爱读书,但由于家境贫穷、父母早逝等原因未能很好地读书。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当上了旗苏木章京,从光绪二十年春开始到哲里木盟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察。24岁时,他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在那儿苦读4  相似文献   

13.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名将,是深受中国人民敬重的民族英雄。他生于一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卒于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终年三十九岁。他是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而他的祖籍据初步考证系河南固始。①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反清斗争、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和开发台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飘雪 《北京纪事》2018,(4):28-33
匣中美玉 艺术之路 我虽对紫砂知之甚少,然而也知道丁蜀镇是著名的紫砂泥产区,宜兴陶器以丁蜀镇所产最为著名.范姓乃中国紫砂界的名门望族,然而,范培君却出生寒门,三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却并无成效,最终还是落下了腿疾.家中一贫如洗,有时还要靠借粮度日.1984年,范培君16岁,父母已无力供养三个孩子上学.作为长子的范培君放弃了继续读书,他决定挣钱供两个妹妹读书.范培君的人生是艰难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同村的叔叔在紫砂二厂做壶,说动了厂长,收下了他.从此,紫砂艺术给了范培君人生的独立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
杜光庭,字宾圣,浙江处州缙云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约84岁。杜光庭在青年时代曾到长安应九经考试,科举落第后入天台山学道,随后返回长安,受到唐僖宗的重用。他曾三度入蜀,第一次入蜀时间约在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至乾符五年(878)之间;第二次是中和元年(881)随僖宗一同逃亡入蜀,在蜀中滞留四年;第三次入蜀时间约在僖宗龙纪二年(886),从此再未离开蜀境。杜光庭入蜀后,受到王建父子的礼遇与恩宠。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死后葬于青城山清都观附近。他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土和道教学者,喜读经、史,学问渊博,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字子静,后人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死于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他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封建伦理熏陶,养成了好学深思,不苟言笑的个性。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曾问他父亲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遂至废寝忘食,父亲呵斥,遂姑置之而心中常在琢磨。五岁入塾读书,聪颖好学,悟性极好,七、八岁时即得乡誉。一次,“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相似文献   

17.
苏颂的人品     
今年是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检阅有关史料,不仅对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表示赞叹,而且对其高尚的人品由衷景仰。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一带)人,因父葬徒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直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其中除因写书辞官三、四年外,共在官场度过了五十余年。起初,他做过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县、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等副职,由于他处事精审,为政清廉,颇得欧  相似文献   

18.
李光炘,字晴峰,号平山,江苏仪征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出生在仪征县甘草山巴庄.李家为当地望族,先代家遭殷富,有李百万之称.李的祖父、父亲和弟兄均为贡生、监生.光炘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十五岁入邑库,二十一岁食廪饩.二十四岁与表兄张积中去扬州,受业于周殷(太谷)门下.周太谷对张、李极为器重,宣称为他的大弟子,并对他二人说:“汝等将来各有专责.子炘将来当传道于南,子中当还道于北.”翌年,周太谷病重,召光炘去,说:“必斯人至,我方可以死.”光炘亲侍汤药,百日而周殁.周逝世后,李和张积中共同担负起传播、发扬太谷学说的任务.在以后的十余年中,他奔走两广,漫游山东、江西、武昌、金陵、杭州,结交各方面人士,谈学论艺,相互切磋,学识大进.道光二十三年 (1834年),家乡遭受水灾,他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苏颂(1020—1101年),北宋福建同安人。由于家学熏陶,苏颂自小对天文学很有兴趣,经常观察天象和探讨测天器械。北宋景祐2年(1035年),时苏颂16岁,在其父苏绅的督促下,曾写成《夏正建寅赋》,其中运用了不少天文历法知识,颇得苏绅及学界长辈赏识。苏绅当时即预言苏颂将来“当以博学知名也”。苏颂19岁时作《斗为天之喉舌赋》,23岁时作《历者天地之大纪赋》,都与天文学内容有关。熙宁10年(1077年),宋神宗任命苏颂为贺辽主生辰使,这年冬天,他到达辽国,还与该国君臣就天文历法进行紧张的答辩,他的学术见解赢得宋、辽双方的一  相似文献   

20.
马骏(1895—1928年)烈士,回族,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早在少年时代,马骏就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16岁那年,他在原吉林一中读书时,就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运动,暑假回到宁安时,还曾演出过《一片爱国心》的话剧,唤起人们起来打倒帝国主义。1915年初,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