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珞巴族信仰原始宗教。喜玛拉雅东部山区,沟谷纵横,林海茫茫,群兽出没,给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珞巴族人民提供了原始宗教思维和想象力的自然对象。然而,真正成为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基础的是珞巴族的原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原始的生产关系。直至解放前夕,珞巴族还没有完全摆脱石器和木器工具,生产以狩猎为主,氏族和部落是基本的社  相似文献   

2.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着珞巴族和门巴族。这是除藏族外,西藏高原最大的两个民族。“珞巴”,藏语的意思就是“南方人”。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以狩猎和农耕为主。旧西藏时,珞巴族受到歧视,被蔑称为山野里的“下等人”。1959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有语言,无文字。其生活水平之低下,甚于我在三岩看到的帕族人。  相似文献   

3.
原西藏地方政权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统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及其以南地区过去是我国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重要聚居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珞巴族居住的珞瑜地区(包括墨脱)很早就为原我国西藏地方政权统辖和治理。  相似文献   

4.
珞巴族是我国西藏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居住在我国实际控制地区的珞巴族仅有数千人,而居住在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珞巴族则达几十万人.尼西部落是藏南珞巴族的重要支系,世代生息在西藏山南地区卡门河至西巴霞曲之间的地带.20世纪50年代至今,尼西人一直处于印方控制之下.由于相关资料缺乏和实地考察不便,目前国内学界对这部分珞巴族人口的情况关注较少.本文结合中外文资料,对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珞巴族尼西部落的传统社会生活做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代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的反侵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近代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与殖民主义扩张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无疑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九五”:希望寄心声帕加(珞巴族西藏自治区米林县政协副主席)米林县地处西藏南部,属林芝地区,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区,珞巴族人口约3万多。米林县加快本地区发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交通工具。为了参加这次政协会议,我2月16日就从家里出来了,因为当天有一辆车去...  相似文献   

7.
珞巴族属于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藏东南的珞渝地区,那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很少进入外界的视野。冀文正同志在墨脱工作了16年,他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珞巴族民俗图片,记录了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珞巴族的民风民俗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珍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价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能够使外界了解珞巴族的过去,关注他们的现状,帮助珞巴族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坚尚、刘芳贤同志合著的《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2年2月出版。该书以大量而生动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图文并茂地对珞巴族的自然生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大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论述,从而填补了国内民族学研究领域无专门论述珞巴族的著作的缺门;而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更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试作如下评价。 第一,几度深入村寨对珞巴族的田野调查,充分体现了作者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和不畏  相似文献   

9.
珞巴族的来源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总共有2980多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印接壤的河谷地带。由于居住分散,珞巴族内部又分为20多个部落。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及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珞巴"意为南方人,其先民几万年前就生存在西藏高原。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即归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在1965年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诞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家一直认为是赫哲族,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电子计算机汇总后公布的资料中,赫哲族为1489人,门巴族为1140人,珞巴族为1066人,珞巴族成了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了。究竟哪个民族人口最少?  相似文献   

11.
张若蓉 《西藏研究》2009,(5):113-120
门巴族、珞巴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有关门巴族、珞巴族研究方面发表了不少成果。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对该主题的载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反映论文的研究领域情况,进一步为学者们提供借鉴,拓宽藏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22个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禀赋、民族传统文化等条件,适合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以西藏门巴、珞巴族特色经济为例,就如何挖掘、发展门巴、珞巴族特色经济,加快门巴、珞巴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期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就如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课题组对米林县南部珞巴民族乡三个自然村中的珞巴族家庭进行入户调研,将所获取的一手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己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如今的珞巴族妇女在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地位有着极为显著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鄂温克是北方一个传统的狩猎民族。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和知识,而且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狩猎方式和技巧。这些狩猎方式经过累世传承并不断完善,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传统,而且使鄂温克民族的狩猎生产技术发展得相当完备,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北方民族的狩猎文化。本文谈及的传统狩猎方式是指枪支传入之前的主要猎捕方法和技术,而有些传统狩猎方式在枪支传入后仍然使用,还不断显示出它的实用价值。集体围猎,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狩猎方式之一。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征服自然的能力严重不足,要想仅靠…  相似文献   

15.
任何民族都希望保留它对于自己过去的记忆.《斯金金巴巴娜达萌》就是珞巴族用舌头纪录下来的自己民族的“过去的故事”,是流传至今的珞巴族伟大的古史歌作品。《斯金金巴巴娜达萌》是一部关于珞巴族血缘家庭公社时期想象的历史。正如这部古史歌中反复唱诵的:“过去的故事要从头讲,达萌、乃包是开章。”“达萌”,全称“斯金金巴巴娜达萌”,珞巴语意为“大地母亲诞生的女儿达萌”;“乃包”,全称“斯金金尼乃包”,珞巴语意为“大地母亲的儿子乃包”。达萌和乃包是贯穿这部古史歌的两个中心人物。他俩是姐弟,又是夫妻,“过去的故事”就是围绕他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作者在门、珞地区的多次实地调查材料,对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联系的扩大,以及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很大。近年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实施,使门巴族和珞巴族社会变化尤为剧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谈诱猎方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采集狩猎无疑是人类最初的经济文化类型。在狩猎经济文化发展和衰退的漫长过程中,无论是原始先民,还是至今仍从事狩猎生产或保留狩猎文化遗迹的民族,均把狩猎生产技术发展得相当完备,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狩猎方式。在这些狩猎方式中,诱猎方式最...  相似文献   

18.
东北少数民族狩猎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少数民族狩猎舞金宝忱舞蹈是循着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狩猎舞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种类,也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一个组成部分,透过狩猎舞蹈动作、部份地再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各族人民的狩猎生活。一、狩猎舞蹈的起源劳动既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舞蹈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滑雪板既是北方渔猎民族冬季的主要雪上交通工具,也是狩猎工具之一,在北方渔猎民族冬季狩猎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滑雪板狩猎是北方渔猎民族冬季狩猎生产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狩猎手段,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自古以来,绵延不绝,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滑雪狩猎文化和一条滑雪狩猎文化带。这条滑雪狩猎文化带从东北的长白山(白云峰以北)开始一直向北,包括大小兴安岭,最后沿着蒙古高原的北部延伸到阿尔泰山脉。  相似文献   

20.
珞巴族是居住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富饶的珞渝地区勇敢的开拓者。据藏文名著《贤者喜宴》、《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珞渝人民即已包括在吐蕃王朝的管辖之内。以后,珞巴族与藏族等兄弟民族交往日益发展。十八、九世纪西藏地方设在墨脱、则拉岗等地的行政机关,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珞渝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