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处端继承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思想,以人的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彻底抛弃了肉体成仙的观念。他又把修性归结为修心,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在于人有无明,有贪、嗔、痴三毒蘖,被它们蒙蔽了真心和真性,所以人要想成仙,必须破除无明、三毒。这种思想显然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合乎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全真道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世俗社会生活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价值问题.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初,将世俗社会生活与全真成仙的宗教目标相对立,完全否定世俗社会生活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价值,其社会思想具有明显的出世特征.而至丘处机执掌全真道时,突出强调"外日用"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参与符合儒家伦理规范要求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助于修行者积累福行,为证道成仙奠定基础,其社会思想有着鲜明的积极入世特点.全真道社会思想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时势的变化及全真道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使然,入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发展大势使然,统治者与官僚阶层的推动使然.  相似文献   

3.
《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作为祭祀时所吟唱的贵族乐府,都祈求"天"的福佑,但前者处处体现了德与孝为理论骨干的封建宗法思想,强调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后者则把候仙迎神、成仙长生的渴望作为压倒一切的主旋律,构成对宗法血缘关系的背离.无论前者对宗法血缘关系的强调,还是后者对成仙长生的渴望,都是世俗的经验的追求,而不是先验的宗教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柿园汉墓墓葬壁画《四神云气图》画面中所塑造的"四神"形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比例协调。"四神"形象与画面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汉代人对生命的认识,表现出汉代人对升天成仙的渴望。《四神云气图》中龙是墓主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是引导升天的神鸟,怪兽是对死者复生的祝愿,白虎欲吞灵芝象征长生不老,如此这些构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写照。"四神"形象的作用,在此并不代表方位,而是祥瑞避邪、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葛洪的《抱朴子》是熔宗教哲学与科学技术思想为一炉的仙学名著。尽管《抱朴子.内篇》通篇宣扬的是神秘主义的“成仙长寿”的道教思想,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医学价值,还有待于后人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六朝文人不让皇帝成仙 六朝文人记载了无数人成仙的故事,可是文人们象不约而同、受制于同一个命令一样:不让皇帝成仙,尤其不让名气大的皇帝成仙。郭璞《游仙诗》云:“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六朝末朝北周的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之九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蓬莱人海底,何处可追寻?”吴均《览古诗》云:“尝稽真仙道,清淑秘众烦。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三位诗人不约而同不让皇帝成仙。这里只谈汉武帝及淮南王。  相似文献   

7.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这种成仙方式表现出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的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陶弘景在历史上虽然以一代道教宗师而闻名,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所瞩目。这无疑与他本人的思想素养和知识兴趣有关。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固然是推动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然而,强烈的求知精神与相对合理的思想方法,更是他取得多方面科技成果的前提要素。  相似文献   

9.
清初苏州“玉坛”的扶乩活动中加入了西方净土信仰,强调往生“法门”.玉坛训导体现出了佛道兼修、三教同源的色彩,玉坛“明心见性”的教法是道教内丹学与佛教禅宗修心法的汇合之处,这一点成为玉坛接受西方净土信仰的思想根基.这一事例也体现了佛教的深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而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并以修炼成仙长生不死为号召赢得了君主帝王们的热衷,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则是由先前宫廷巫师演变而来的神仙方士。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早期神仙信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终于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神仙道教。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时代,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君子人格的象征。玉同人的行为、信念和修养联系在一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良玉温润光洁,君子依仁成德,为世人楷模。玉与士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温文尔雅,行止有方,玉声叮当,姿态雍容,君子要守身如玉。玉生石中,须雕琢方能成器;人非圣贤,须不断学习自律,方能成为君子。玉有德,君子亦须有德。孔子用玉规范"君子"的行为举止,琢玉求美,修身致善。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到词曲、杂剧和小说,从先秦到当代,"玉人"一语几乎占尽了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玉人"内涵的流变有着复杂的形态和原因,至今仍模糊不清.在"玉人"的流播历程中,它由善识玉石并能琢磨成器的工匠之意,演变为兼容性美称,性别指向需依具体语境来界定.<西厢记>巧妙地利用了"玉人"的隐语色彩,因之预设了"闹简"等喜剧化情节.至于杨绛的小说<"玉人">,则是对传统文体与文化内涵的吸收与变革,再度提升了"玉人"的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3.
张文德 《西域研究》2007,32(3):21-29
本文根据《明实录》等书的记载,考察了玉石贸易的路线、次数、种类、数量、价格等,探讨了明朝建立的玉石贸易制度及其对玉石贸易的影响,着重讨论了玉石贸易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腾冲与缅甸的翡翠开发和贸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怀强 《学术探索》2005,(6):130-133
中缅两国之间经腾冲进行的经济交往随着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即已开始,并几乎从未间断,其兴旺程度随着中缅两国关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缅贸易史上,翡翠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缅甸翡翠的开采、运输、加工和贸易等环节,腾冲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媛 《河北学刊》2002,22(4):108-110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魏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29-131
"玉器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界提出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玉礼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对"玉器时代"应该慎下结论,特别是在目前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视为良渚等文化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宗法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礼器化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许美芳 《阴山学刊》2009,22(3):46-49
礼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先秦是中国礼制发展的奠基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时期是礼削的产生阶段,夏商时期礼制初步发展,到西周礼削进入成熟阶段。而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承载体,与礼制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玉器及其组合可以体现出每个阶段礼制内容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为全面地收集了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所出的带扉牙玉器 ,并结合更早或更晚的考古材料及相关文献 ,对这些玉器之本质归属及圭、璋之别等难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这些不同玉器的扉牙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分别表示有时可与北斗或极星关连的 (半 )天盖、(半 )介字形冠、神虎或其之间的某种组合。本文的结论不仅适用于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所出的带扉牙玉器 ,而且适用于中国古代尤其是三代及其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带扉牙玉器或铜器。  相似文献   

20.
郝朴宁 《学术探索》2012,(2):104-110
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创造了发展机遇。就影视产业的发展来看,虽然这些年出了不少佳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一些瓶颈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文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提供出一个借鉴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