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袭人形象是《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人物之一。但其形象有被误解为耍奸、奴性和虚伪。其实袭人是敢作敢为的,也是大胆直露的,她的大多数言论具有犯上的性质。袭人没有得到好评的真正原因在于:在《红楼梦》的两大矛盾——父子矛盾、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中,她都站在了作者所崇扬价值的反面上。缺乏牢荣固宠之术使她失去宝玉,而类似于雪雁似的效忠主子又导致了薛宝钗对于她这个贰臣式人物的扫地出门。袭人的悲剧性正是一个个人“向上爬”的典型,换个角度说,她是大观园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不可能逾越社会阶层严格界限与鸿沟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2.
也说花袭人     
花袭人做为贾府的奴隶,的确是一个称职的忠于主子的出色奴才。但作为具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人来看,在她身上,既有“温柔和顺”的一面,又有巧言令色的一面,对宝玉即有真切深情的一面,又有自觉按主子旨意,拿封建礼法有意无意地束缚宝玉的一面;既有对同类佼佼者的不露声色的妒忌的一面;又有对同气相投的同类者不幸和失误的同情的一面;既有对主了放债纳妾等行径的不满与轻责,更有讨好“上头”巴结“上头”的诸种媚态,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细节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凤姐在“探春理家”事件上之所以表现出大度,既是她主观判断的结果,也是客观形势使然。显示出她的心机、谋算和眼光,以及据此作出的选择。“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的言论值得玩味。他认为,在“人”面前,“物为人役”、“物尽其用”则是最根本的“爱物”。袭人因“内定”为姨娘的名分与其待遇的错位而难免尴尬,但她的付出与得到的月例是相称的,与付出极少而所得甚多者相较,她不应该受到指责。  相似文献   

4.
<正>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一个特殊人物,与贾家非亲非故,出场也屈指可数。但是,从曹雪芹给她的命名看,却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位置。曹雪芹给笔下人物的命名是有讲究的,《红楼梦》中曾提到贾府有一个丫头,原叫"红玉",因为和"宝玉"犯讳,而改名"小红",而大观园中,除了宝玉、黛玉之外,唯一一个名中带玉的就是"妙玉"了。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十分新雅有趣,体现了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其中丫鬟的人名寄寓了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甚至性格命运等特征,是作者的一大创新.俗语云贴身的奴才半个主子,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呢?本篇拟从命名取义的角度来探讨怡红院丫环命名的特点,并兼谈宝玉的空幻意识和雅洁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王宇 《东方论坛》2022,(5):49-60
林徽因的小说几乎篇篇都有可圈点之处。《文珍》中出走的丫鬟、《绣绣》中新时代的旧式弃妇、《钟绿》中希腊乡村少女,这些形象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女性形象类型似是而非;《吉公》对清末西学东渐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表现以及科学、科技之辨,则是五四新文学较少触及的命题;而她的第一篇小说《窘》不仅体现了娴熟的心理描写技巧,还表现出对个人生活、情感的不加掩饰的坦诚,这又是五四新文学最基本的底色。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林徽因小说的独树一帜,以及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回应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8.
中文系七九级二班张贤同学在她的《浅谈宝钗性格的外冷内热》一文中,针对那种认为宝钗是“冷酷”、“无情”之人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认为:“由于宝钗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性格的凝重、沉着,但不能把她的凝重看成是无情,把她的沉着看成是冷酷。如果她真的是天真活泼,多愁善感了,那么这个人物就不可能成为作者笔下成功的这一艺术典型了。”她从宝钗为人的这个侧面分析了她对不同人物都倾注了热情。在谈到宝钗对宝玉的热的时候,她说:“外表冷静的薛宝钗敢于突破封建男女之大防,对宝玉一往情深。她到底是一个少女,在她的眼中,宝玉不象她的哥哥薛蟠那样横行霸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创作了一系列“人格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中上层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伍尔夫相当熟悉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刻划了这些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所表现出的空虚、迷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秦可卿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后一钗,是全书中最先逝去的一个女性,她在全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百年来,研究者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她与宝玉的关系,她是否是淫妇,她的死因、死法,以及她的出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意义,并给予她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茶作为符号媒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这个诗礼簪英之族的有闲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叙述着豪门的生活时光和心灵细节。它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更是一种隐蔽的文化符号,暗示和显现着贾府中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主子和丫鬟之间都透着严格的身份和等级的意味所指。茶符号的媒介功能传播和扩大着人际交往信息的空间,调理着微妙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符号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13.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4.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15.
铁凝是一位女性写作最纯粹的作家,她善于利用经验,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个人的抗争与无奈,侧重个人空间被损害后的残缺性,人物真诚坦荡,看重情义,人物悲剧多是命运悲剧。铁凝小说的人物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中权势与同等的角度,对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的人物称谓形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不同级别的主子与仆人之间、同级的主子与主子之间、仆人与仆人之间不同称谓形式。文章认为,《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具有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于社会语言学研究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9.
鸳鸯形象论     
鸳鸯虽不是《红楼梦》之主要人物,但她在作者笔下却能够以卓立的特质展现,时而见其儿女情态,时而显其烈女品格.本文主要从与鸳鸯生活有过联系的贾母、宝玉、平儿、袭人等几位人物入手,分析其生活种种,以便更全面理解鸳鸯这一人物.  相似文献   

20.
宝玉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不满意,对身边的女奴充满了同情和关爱,这是他思想性格中可贵的一面。但不能对此无限拔高,认为他的思想是“近现代思想”,“是无等级的、平等的、仁爱的真诚无私”,“是最不懂得‘自私自利’为何物的人”。宝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末期“盛世”的“怪胎”,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是个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封建贵族的纨绔子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统一。曹雪芹对宝玉的思想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不能将曹雪芹的思想和宝玉的思想画等号,更不能将宝玉的思想和《红楼梦》的思想画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