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2.
吕温(公元772——811年),字化光,一字和叔。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作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人。吕谓之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进士。为王叔文所器重,是其革新集团的最早成员之一,官拜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月,吐蕃来使,报其牟尼赞普(《新唐书》作足之煎)卒。(实际上牟尼赞普早在贞元十四年去世,其弟赤德松赞继位,因皇族内部争权,政治局势不稳定,故匿丧数载,直至贞元二十年初才报丧于唐廷。)这年冬,三十三岁的吕温以侍御史身分副工部侍朗  相似文献   

3.
东吴首任的交州刺史步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壁战后,急于开拓疆土的东吴十分看重岭南地区。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15年),孙权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让他的助手、淮阴人步(?)遥领交州刺史。为什么说是“遥领”?这就得从东汉末年岭南地区的局势谈起。西汉以后,岭南七郡隶属于交州,州治设在苍梧郡的广信县(今广东省封开县)。东汉朝廷委派的最末一任交州刺史,南阳人张津,是曹操的拥护者。此人终日“鼓琴,烧香,读邪道书”,在同染指岭南的荆州牧刘表的交战中连年败阵,最后惨死在自己的部将手中。于是刘表乘虚而入,硬派他的文吏赖恭为交州刺史、武将吴巨为苍梧郡太守,统领五千荆州兵,到广信县走马上任。可是这两个同僚文武不和,骄悍的吴巨把  相似文献   

4.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送权秀才序》,权秀才之名历来注家未能注出。今按权秀才应是权德舆从兄权南仲。昌黎序云:“相国陇西公既平汴州,天子命御史大夫吴县男为军司马,门下之士权生实从之来。(中略)愈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或与之游,或得其文,若权生者百无一二焉。如是而将进于明有司,重之以吴县之知,其果有成哉!”陇西公为董晋,其平汴州在贞元十二年(796);御史大夫吴县男为陆长源,《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二年八月,“丙子,以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宣武行军司马”。由此可知,权秀才是在贞元十二年八月陆长源离汝州刺史任时随其赴汴州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卷三七《送从兄南仲登科后归汝州旧居序》云:“今兄能溯其末流,泳于深源,志之所之,不迁于物。以为洙泗弟子,起予者商;而又嘉回之屡空,鄙赐之屡中,故带经  相似文献   

5.
北魏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刻.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于直隶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城西崔敬邕墓出土.楷书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凡七百五十四字,首行题为“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淄男崔公之墓志铭”.志载,崔敬邕系豫州刺史安平敬候双之子,二十八岁被召为司徒府主薄.景明初,拜为左中郎将,大督都、中山王长史,后因战功复授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临淄男.永平初,除营州刺史.延昌四年(公元515年)以政绩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熙平二年(公元517)十一月卒于位.依其绩行,蒙赠左将军、济州刺史,溢曰贞.志石出土后,移置安平县学,不久即佚,现存原石拓本极稀.摹刻本有《孔氏谷国摹古帖》等数种.但形神全失,乏稳雅之致.清何焯《义门先生集》评云:“入月初似醜魏,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  相似文献   

6.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7.
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九月,吕光自龟兹还至宜禾,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拒光。“高昌太守”杨翰请拒之于高桐(梧)谷口或伊吾关。熙不听其言,卒至败亡。有关史书均对此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资治通鉴》卷一○六所志尤详。其所志事件发展过程,先后有序,脉络清楚,并无倒补之词,读来一目了然,决不会产生误解。正因为如此,原文错误之处,细心的读者也就不难发现。然而由于胡三省的注文有误,遂使原本一字之差,竟陷于扑朔迷离之境。冯承钧先生以“胡三省注如不误”为  相似文献   

8.
广东道教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道教传入广东始于魏晋时期,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江苏道士葛洪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传道,后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和传道,并先后在山上建立都虚观。九天观,黄龙观,酥醪观等修炼场所,罗浮山因此成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葛洪的弟子黄初平在山上修炼成仙,被尊称为黄大仙,成为省内及港澳地区道众信奉的一位地方神灵。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开始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9.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10.
道教有别于儒教的“文一道”观,属于道教有进取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学术界对此还重视不够,但它又恰恰反映了道教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命力,故有必要深入研究一、“非古”文艺观葛洪在将道家思想及前代道教思想提升为道教的“理论建设”过程中,没有忘记以“外儒内道”的语言,曲折地反对儒教的“崇古”文艺观,努力建设道教的“是今”文艺观。葛洪针对当时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崇古非今,从几个方面加以批驳;(1)“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匝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  相似文献   

11.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可简称《增韵》,毛晃、毛居正撰.《宋史》无毛氏父子传.毛氏浙江江山人.《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有毛晃传略: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据今浙江省江山市文史馆毛永国先生考证,沙堤,现属华峰乡沙村.毛晃大约生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绍兴21年(公元1151)进士,第二年即开始撰写《增韵》.十年后,即绍兴32年(公元1162)书成,作《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以下简称《表》).《增韵》呈上后,若石沉大海.晚年居家,在沙堤创办“高斋书院”.他的书稿曾在朋友间流传.其子毛居正为之校正并重增.到宁宗嘉定16年(公元1223),才刊印问世.魏了翁为之作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响,趋简厌烦,故校其始著,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毛晃另有《禹贡指南》一书.  相似文献   

12.
葛洪不仅是一位神仙思想的狂热信徒 ,还有相当深厚的儒学素养。葛洪生于公元 2 83年 (晋武帝太康四年 ) ,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 (今江苏句容 )。葛洪祖辈累世为官 ,祖父为吴国大鸿胪 ,父历任吴会稽太守和晋邵陵太守。十三岁时 ,其父在任职中去世 ,这给他家庭的经济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葛洪十六岁始读《孝经》《论语》《易经》《诗经》 ,吸收了儒学素养。后来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从仙家郑隐学道。不久 ,张昌起兵江南 ,晋王朝“平叛”后 ,葛洪因军功被授予伏波将军的称号。后葛洪为阅览过去未曾接触的典籍而启程前往洛阳 ,因故…  相似文献   

13.
文廷式传略     
文廷式(1857——1904),字道羲(羲亦作爔、兮、溪、希),一字云阁(又作芸阁),号纯常,又号叔子、芗德、葆岩、匡庐山人、罗霄山人等。江西萍乡县(今萍乡市)人。清咸丰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元1857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府,时其祖文晟正署该府知府事。以父、祖久宦粤省,遂亦自幼生长岭南,曾自咏有“岭南即是吾乡”之句。  相似文献   

14.
史书辨误     
《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八年》记曰:“初,魏公操追马超至安定,闻田银、苏伯反,引军还,……超果率羌、胡击陇上诸郡县,郡县皆应之,惟冀城(今甘肃甘谷县东南)奉州郡以守。……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余人,攻冀城,自正月至八月,救兵不至。……(凉州刺史)韦康及太守欲降,……开城门迎超。超入,遂杀刺史、太守。……魏公操使夏侯渊救冀,未到而冀败。渊去冀二百余里,超来逆战,渊军不利。氐王千万反应超,屯兴国(今甘肃秦安县北偏东,葫芦河与五营河交汇处东南岸。),渊引军还。”而《三国志·夏侯渊传》却曰:“十七年,太祖乃还邺。……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渊救康,未到,康败。……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显然,两段话中,关于氐族反曹的记载,在文字上是不同的。“汧氐”与“氐  相似文献   

15.
东汉游侠     
范曄《后汉书》不传游侠,游侠遂绝迹乎?曰,未也,特渐衰,千百人中不一二耳。同书(四一)《第五种传》:“初种为卫相,以门下椽孙斌贤,善遇之。及当徙朔方,斌具闻(单)超谋,乃谓其友同县闾子直及高密甄子然曰:‘盖盗憎其主,从来旧矣。第五使君当投裔土,而单超外属为彼郡守,夫危者易仆,可为寒心!吾今方迫使君,庶免其难。若奉使君以还,将以付子。’于是斌将侠客晨夜追种,及之于太原,遂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种,斌自步从。一日一夜行四百余里,遂得脱归。种匿于闾、甄氏数年。徐州从事臧旻上书讼之曰:‘……伏见故兖州刺史第五种杰然自建,在乡曲无苞苴之嫌,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登州的设置,目前刊行辞书,皆以武周如意元年(692)置州为论。其实这并非指登州的最早设置。据新旧唐书及地方史志记载,登州最早设置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州治所为文登(今文登县城)。隋末农民战争,波及到胶东地区时,有黄县人淳于难、淳于朗兄弟二人聚众于文登,响应起义,武德四年,淳于难归附于李唐,唐政权遂于文登置登州,拜难为登州刺史,封难为晋国公,登州之名始此。《东岳论丛》1984年第六期的《隋末山东农民起义述略》一文中说:武德四年唐以淳于难为登州刺史,治所在今蓬莱县是不对的。登州之名,由文登县之名而来;文登县之名,由文登山之名而来。文登山,本地人称为文山,位于县城东一里处。据传,秦始皇东巡,至此山,召集文人登山论颂始皇功德,山遂以名之文山,意即“文人所登之山”。古代,山巅有建筑,名为“召文台”,早已堙  相似文献   

17.
《卷三十二.王琨传》“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第578页,下同)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平越将军’,按《宋书.百官志》有四平将军,无平越将军。广州刺史往往带平南将军军号,‘平越’疑‘平南’之讹。‘平越中郎〔将〕’张森楷校勘记云:‘有平越中郎将,无平越中郎。’按《通典.职官典》:‘平越中郎将,晋武帝置,理广州,主护南越。’此脱一‘将’字,今补。”今考《宋书.百官志》,建威将军,官第四品;而四平(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则官第三品…  相似文献   

18.
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大都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元代文学家。至元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元初,论及中原能文辞者,首推姚燧和卢挚;论及能古今体诗者,首推刘因和卢挚,故时有“姚卢”、“刘卢”之称。卢挚的散曲今存者均为小令,多写闲情逸志。著有《疏斋集》,今已失传。关于卢挚的生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辞海》(修订本)云卢挚生年不详,卒年为公元一三一四年(元仁宗延祐元年)以后。查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其云卢挚生于公元一二三  相似文献   

19.
(一) 王羲之在世时,东晋经常遭到西北部少数民族的进扰,军破于外,资竭于内,民不聊生.羲之于国之安危,民之休戚,耿耿不忘,很想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朝廷并不重用他,反以与他“情好不协”的王述为扬州刺史、骠骑将军.王羲之因耻于其下,乃“求分会稽为越州”,不成;知“时事不可为”,遂于永和十一年(355年,53岁)三月九日,去父母墓前“肆筵设席,稽愿归诚,告誓先灵”;然后称病弃官,随带妻儿由“会稽徙居剡县(今浙江嵊县)金庭”.  相似文献   

20.
李翱(公元七七二——八四一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是唐代一位有名的学者。李翱自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年轻时得文人梁肃的赏识和举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