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性的职业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按职业划分的人口文化程度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研究各个领域中不同性别人口所具有的文化程度优势和职业优势,能使我们对女性在各类职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晰的定量认识,从而使我们在今后制定各项政策中,更好地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与男性共建我们的现代化国家。一、中国各类职业人日文化程度现状与性别差异按文化程度综合均值①概念指标的含义,一个职业人口文化程度的综合均值即是此职业全体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的按职业和文…  相似文献   

2.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课题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合作,于1992—1993年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4期)和“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1期)的基础上的又一项研究,是全部研究的一部分。1年龄堆积状况从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都可以明显发现,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新疆是人口年龄结构堆积最严重的地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年龄组均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死亡水平越低。表明普及教育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对降低死亡率、廷长平均寿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不同文化程度人口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总数由解放时的五亿四千万,增加到目前十一亿八千万,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此期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了一倍左右。由此可见,在人口预测中,人口死亡率预测是件极重要的工作,在中、长期人口预测中,尤其如此。全国第三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对人口死亡状况已有较详细的统计,给我们研究中国人口死亡现状和未来情况,提供了宝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几种常见的死亡水平间接估计方法 ,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 ,估测了五普人口粗死亡率、死亡漏报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民族人口死亡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我们对各民族的人口死亡力状况知之甚少,虽然许多民族学者、人口学者、健康问题专家对此问题有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董情教授对吉林的朝鲜族人口死亡的调查等,在民族人口死亡研究上是一些好的范例。但是,他们的研究属于局部地区个别民族的死亡力研究。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以华西医科大学钱建明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37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人口死亡资料作了分析,使我们对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状况有了基本轮廓,但该项研究中提到的各民族人口指标,确切地说,还不能完全反映该民族的状况。这是因为该项研究中的民族人口,只是聚居区的人口,没有包括散居在各地的该民族人口;另外,在聚居区中还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在内。总之,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还缺乏对民族人口死亡的全面了解。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人口死亡的民族成份列入了它的调查内容,为我们把握各民族人口的死亡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有人曾对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过定性解释,但还缺少定量的和规律性的研究。联合国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子课题组与新疆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姜全保 《西北人口》2010,31(3):37-41,46
本文在考虑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点差异后,采用列克西斯图图示法,运用人口逆存活分析技术并结合对比分析方法,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四普”0—9岁人口存在严重漏报,男女两性合计漏报人口1269万;10-18岁人口不仅存在漏报,也存在重报;男女分性别漏报人口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14.
中国80年代死亡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第三、第四两次人口普查以及自1955年甘肃省开始死亡统计工作至今的死亡统计资料对甘肃省人口的死亡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社会经济因素指标与死亡率进行相关分析,为未来甘肃省降低死亡率寻找重点,提供依据。一、甘肃省人口死亡水平概况  相似文献   

16.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期工作安排,“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科学研讨会”于1993—11—16~18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原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业务骨干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71人。普查方案设计人员、实际操作人员与人口理论工作者聚集一堂,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口普查的运作方法。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贞春恒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国家统计局咨询员,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办公室主任孙競新同志也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分11个单…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与中国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人口职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试图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分析和阐释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与经济转型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深入了解人口职业变动的特点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8.
1、提出方法的背景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简称“四普”)的死亡漏报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婴儿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怀疑,然而这类怀疑所依据的理由与推论大多包含了许多不易搞清楚的因素,如与1981数据比较并参照“通常的”婴儿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变化;或在一定的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