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信息传播的道德过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传播 ,较之以往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虽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实行过于严厉的信息传播管制 ,但仍然有必要对信息传播予以一定的道德限制。道德过滤是公共信息通道中的外在道德限制 ,尽管它由于具有外在性、他律性而不同于信息传播主体的自我道德限制 ,但却可以弥补信息传播主体的道德自律之不足 ,并能够促进道德自律的形成。构建道德过滤的一般模式 ,应当充分考虑分级、分类、分圈这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网络信息具有突发性、污染性和情景依赖性特点。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由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信道组成。在此基础上,可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分为原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和阻力,它们的合力决定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与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是一种普遍而又珍贵的特殊“能源”。说其普遍,主要是指知识和信息无所不在;谓其珍贵,则是指该“能源”具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秘力量。毋宁说,知识的再生产(通过知识传播)是永无止境的,这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知识和信息的广为传播既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又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既受益于知识经济的方方面面,又加速了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论     
一、文化传播的涵义 最早提出文化传播(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的,大概要算是英国的文化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到这个概念,但是他并不同后来的一些“文化传播论者”那样给文化传播那么重要的地位。因为就主要倾向来说,泰勒应被看作是文化进化论者。在这一点上,摩尔根也是一样的。他们使用这个概念,大体限于文化的迁徙、采借的意义。这都是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事情。文化学本来意义上的传播论兴起于本世纪初。后来虽然遭到另外一些学派的反对,但是也在不断的发展着。文化传播学派的基本的观点是得之于对文化史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早年形成的“大济苍生”与“击壤自欢”的矛盾心态,至死未灭。他三次步入仕途,意欲大展宏图,又因“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而退出官场。归耕田园后,他心灵的痛苦并未解除。  相似文献   

6.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7.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具有双重规定性,即量态规定性与质态规定性。所谓量态规定性,系指产业结构中各产业间的数量关系,比例及衡度;所谓质态规定性,系指产业结构在演进梯级着级度。产业结构所具有的双重规定性,决定了对产业结构研究的两种方法:量态的平面性分析与质态的线性分析。量态分析的对象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平面分布和各产业间的关联度,质态分析的对象是产业结构在线性梯级中的递进度。我国产业结构在量态上的失衡固然是一个突出的矛盾,但它在质态上的低化却是更深层次的痼疾。在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分析中,论及量态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章已较多。本文拟舍象对产业结构的量态分析,而仅分析质态的产业结构优化。所谓质态的产业结构优化,似可大致作如下界定: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要素是高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传播中的一体化与本土化——兼论广告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传播是全球化发展的"软力量"与"核心结构".一体化与本土化是全球化传播中的两种策略选择,前者以文化融合为特征,后者以重视并利用文化差异为基础.一体化与本土化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文化的整合让两者得以"共生",并使得人类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改进和提高全球化传播能力的一种新模式.世界文化不可能完全走向"同质化","合而不同"是全球化传播正在变化的现实,也是全球化传播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无国界传播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的无国界传播现象是指信息在国家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本文研究信息无国界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其表现形式、意义和作用、实现的条件及其对各方面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播新技术面前的社会科学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外社会科学家将信息传播新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储存和整理研究数据、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实地调查、定性资料分析和模拟。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技术问题和伦理学问题。国外学者就通过互联网络收集社会科学研究数据时出现的伦理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及其反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是什么?至今人们的意见还不一致。有人说新闻就是关于事实的报道,也有的人认为新闻是一种手段,还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宣传。目前关于新闻的定义古今中外就有100多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革中“四人帮”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把新闻媒介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和“舆论阵地”,大肆进行造谣和反革命的宣传活动。群众讽刺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是空洞的说教。粉碎“四人帮”后,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并进行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不  相似文献   

13.
荆磊  叶进 《社科纵横》2012,(5):127-13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快捷自由的信息传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表现,极大地丰富与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无序性、超国界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很容易利用它进行违法犯罪,例如不受控制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色情、侮辱诽谤等,更为严重的还可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惑众,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等等。因此如何使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有序,即如何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治理,一直成为各国实务界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此问题的任何合理化建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必将有利于网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更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交合论     
<正> 一、信息交合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自然界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粒子、基因,任何客体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维一体。信息交合①论是研究客体世界②与心理世界③信息系统中尽可能的全部信息、全部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是一种从思维角度研究信息运演④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运用信息交合论,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层次,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力。这个理论使掌握它的人能自觉调整智能结构,拓寞视野,开掘智慧资源,更新思维方式,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15.
论人际传播的口译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口译沟通在不同语言系统人际传播中的特点以及对译者的客观要求,同时,分析了社会系统中的译者在口译沟通中的抉择行为以及由此而采取的沟通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反馈对传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丁晓敏 《学术交流》2001,(3):145-146
信息反馈对传播者而言至关重要,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编辑、调整,同时受者也会在交流中取得自己所需.重视传播中的信息反馈,就要研究其传播原理和具体研究方法,从而真正架起传、受者间的桥梁,让传播尽量朝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贾宜 《社科纵横》2012,(4):139-141
网络在现当代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重要手段。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将网络称为"第四媒体",即认为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新兴媒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低廉的获得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广泛传播,形成了传统著作权人的复合性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拟从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特征、网络传播过程入手,探讨网络传播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吴海进 《社科纵横》2013,(10):99-101
在大众传播时代,当代贵州文学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根据文学刊物不同的主管单位、传播范围及传播影响力等方面的不同,就需要整合省级文学刊物、市县级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及校园文学刊物的文学传播力量,建立符合贵州文学实际的层级差异传播方阵,并明确不同级别文学刊物的传播定位,对外能形成当代贵州文学的集中优势,提升贵州文学在国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内有助于培养作家成长,为贵州文学发展输送新的文学力量。这将对推动贵州文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播失灵: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非理想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祥辉 《浙江学刊》2012,(2):194-200
传播失灵描述了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与畸变现象.它既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的沟通不畅,也可以表现为大众媒体层面的失真与异化.通过传播失灵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政治组织的内部沟通与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的外部沟通统一起来考察.信息不对称反映与呈现的是信息静态分布的不均,传播失灵则指信息进入沟通序列后出现的扭曲.由于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且干扰与噪音无法消除,传播失灵也只能克服而无法消灭.传播完全是理想的,传播失灵才是常态.通过传播失灵这个描述信息传播非理想状态的概念,我们可以去观照、比较和研判现实世界中的传播与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康  赵唯阳 《学术交流》2012,(5):198-201
微新闻是微博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媒介形态。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微新闻是建立在微博平台上的新闻活动,微博平台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服务形式,而云传播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传播模式,微新闻的传播模式也是云传播的模式,因而微新闻的传播有其独到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建立在云传播模式和微博本身的特性之上的,包括时效性强、速度快、参与者众、碎片化、易失真以及可控性差等。微新闻对当今社会的舆论构建影响极大,因而有必要对其传播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复杂网络鲁棒性的理论为我们控制微新闻传播网络提供了参考,而信息过滤技术可以在技术上屏蔽不必要的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