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明聪  杨倩 《经营管理者》2013,(29):311-31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化元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熟知企业文化,能够获得企业认同的准职业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本校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校企文化互动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丽军 《科学咨询》2022,(8):148-150
伴随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培养中结合1+X证书对职业等级的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1+X证书制度及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优势,其次从六个方面深入探讨基于1+X证书背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校企共同全程与全面参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实用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的最优渠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提出构建校企合作新的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电商专业人才和为企业输送电商技能人才提出相关建议,提高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词:校企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电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实际出发,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几个方面出发,提出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其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高职院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玲 《经营管理者》2013,(7X):280-280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各职业院校在积极探索的同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也暴露出政策导向作用不强,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校企合作层次浅、力度小等问题。在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强须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的规模和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该文从学生角色难以转化、育人环境由学校变成了企业两方面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思想引导、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全员育人体系、借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内容,推动学生更新观念等应对措施,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产教融合"给高职教育理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能够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赢。本文试图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普遍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与全面职业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形成酒店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意识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院校通过与酒店多种形式的协作,达到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为酒店行业提供高素质服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基地汇聚了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出发,分析了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基地的可行性,探讨了校企合作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并阐明了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基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三个维度论述产教结合:与校外企业的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与社会的交流通道;与学校举办者兴办的企业融合,形成产教结合的领航者;只有校外企事业和校办企业独舞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得大力发展创业平台,鼓励教师、学生创业,支持师生创办微型企业群,创办校内微企创业因,形成一定规模的产教结合生力军.只有从以上三个层次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出完善的有生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产教结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勇 《管理科学文摘》2012,(10):108-109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急需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必须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方面要求,必须解决学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刘萌  李平 《管理科学文摘》2011,(10):118-119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订单培养又是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对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探求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歌  温雯 《管理科学文摘》2009,(10):150-151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目前政策、环境和社会多方因素影响下,本文从关注企业利益、调动多方积极性、加强自律与守信等,强调感情纽带的作用,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晔 《经营管理者》2012,(9X):254-254
本文以我校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班级为背景,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为目的,校企共管为手段,探讨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在校企合作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覃勇 《办公室业务》2014,(1):224+228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他们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是企业的一支生力军,我们要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势,发挥企业的德育力量,健全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模式,增强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丹 《科学咨询》2022,(11):146-148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一项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就业为基础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培养出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提升就业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本文以高职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采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直接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如果脱离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脱离了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教育目标将无从实现。本文通过陕西工院与日资企业——欧姆龙公司合作为背景,探索高职订单培养的途径,旨在研究如何让高职校企合作深入进行[1]。  相似文献   

18.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求。本文通过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突出会计专业特色,校企协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策和措施: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动态;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的切入点,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要充分学习并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和决定,牢牢把握住有利时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真正掌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加快转变思维模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己任,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特色,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聚集优势资源,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与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笔者结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实例,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本质、开展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科学咨询》2009,(1):42-42
本丈阐述了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