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什克洛夫斯基论“戏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军 《理论界》2009,(5):158-160
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同时他的戏仿观也是整个俄国形式主义的戏仿理论的杰出代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戏仿是一种"裸露艺术手法"的手法,是打破词语的"自动化",使文学形式"陌生化"的手段之一.同时,戏仿能从陈旧的形式中创造出新艺术形式,因而对艺术革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什克洛夫斯基的关于戏仿问题的论述,无论对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戏仿理论还是对整个20世纪的戏仿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2012,(8):179-202,207
进入20世纪,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小说这种"大众化"的艺术,日渐"精英化"和"小众化",并进入了"怀疑的时代",而"小说的消亡"成为被经常谈及的话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小说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这表现在对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超越意向,从而打开了小说创作的新时空。不过,由于现代主义思潮和小说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过于注重形式、技巧,过于悲观绝望,从而带来了其形式主义倾向、强调小说的人物主宰论、凸显读者主体论等弊病。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去作者化"倾向,这又必然导致小说创作在伦理层面的"去伦理化"趋势,导致作者道德意识的淡化和伦理作用的弱化,造成作者与人物及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断裂,使得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存在流于形式而缺乏伦理建构的弊端。鉴于此,我们应纠正"去作者化"的小说理念,克服非道德化、反交流的叙事方式,以便重归和继承伦理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3.
张道坤 《兰州学刊》2005,(5):321-323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既写实性精神、社会批判精神和传统小说形式.本文通过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前、中、后期代表作品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体现在伍尔夫创作历程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这表现在:伍尔夫前期在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中进行现代小说的探索;伍尔夫中期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形式的扬弃;和伍尔夫后期寻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机结合.伍尔夫的创作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现代小说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在现实主义传统这位巨人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4.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小说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文论中表达的小说史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昆德拉认为,近四个世纪的欧洲小说史经历了类似干足球赛的上下半时,上半时的小说以想象力的创造为特征,下半时的小说以真实性的追求为特征;二、以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贡布罗维茨等20世纪小说家开创的"第三时"小说美学,既对下半时的小说美学产生了反拨,又是对上半时小说美学传统的呼唤、回归和超越;三、昆德拉严格界定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与形形式式"伪现代主义"的区别,强调前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翻新,而且对既成思想有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欲望;"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由此成为昆德拉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小说史论,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戏仿"在当代文学写作中已经由一种创作方法转变成了一种创作原则.特别是现代派文学,更是将创作转向了对文本的戏仿.当代文学创作不单对经典小说,而且试图对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经典文本、文体或文类进行戏仿.戏仿成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审美类型甚或美学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技巧上。在内容上,他的小说反映现代人在荒诞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绝望的困境,以"心理时间"和"异化"为表现主题,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在形式上,则采用戏仿、拼贴和元叙述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五四"作家从外国小说里看到了有别于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基于表现内心真实情感的内在要求,"五四"作家大胆探索,创作了一大批突破传统的抒情小说。库普林小说对"五四"时期中国抒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追求小说艺术的革新,把音乐当成文学的"理想自我",追求小说的音乐本体性.她把音乐的本体因素引入小说中,运用音乐音响表现人物的情感,追求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含混性,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小说创作领域.伍尔夫对小说音乐本体性的追求得益于她独特的生活阅历,也离不开现代社会环境对她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张宁 《兰州学刊》2010,(4):130-13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品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互文性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极为突出的现象,作为互文性表现形式的拼贴和戏仿等极为盛行,另外带有元小说性质的评论也成了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文章拟对消费文化与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由互文性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内容的碎片化、去深度化、去意义化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学的创作价值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小世界》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对在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精气神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文人学者们学术行为堕落的忧虑与深思.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游戏揭露了学者们对光环、世俗名利、性情享受的追求早已超越了他们身份的界限.从语言能指的滑动、非连续性及歧义与悖论三个方面,探究《小世界》中的语言游戏,深刻揭示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琦 《南方论刊》2012,(2):99-101
曹文轩继承了古典主义一脉的创作范式,但“古典”并不能概况其全部美学追求,其对文学“形式”的追求形成了其小说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本文从悲剧快感、贵族趣味、语言嗜好三个方面论述了曹文轩作为古典主义者如何将其“形式”嗜好投射到小说创作中,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其作品相较于前辈的京派大师显现出不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刘明 《齐鲁学刊》2002,(4):97-100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与发展 ,呈现出较为复杂和特殊的表现形态。在融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中 ,新时期作家的本土文化意识介入并影响了其艺术感知方式的转化和创作文本的哲学性超越。这里试以 80年代上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为对象 ,在与中国当代历史现实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联系中 ,对其发展形态及其内在逻辑作一些剖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五四"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她的发生发展与西方小说的引进介绍不可分,但她与传统文化、文学的联系更不容忽视.现代小说生成之中,其小说结构形态(文类)的形式背后,也联系着宇宙观、人伦精神、"士"阶层特征、"逍遥"人生的自由追求等诸多传统的内涵.最重要的是,现代小说家一方面自觉地对传统进行着创造性的转换,一方面在其创作中始终抹不去一种传统精神的保留.因而,她昭示了现代小说中国化的某些本体和核心命题,以及"五四"小说现代性究竟是如何再造传统和精神延续的.  相似文献   

16.
大量使用词汇偏离是莫言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莫言小说中的词汇偏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临时创造新词语,二是临时创造新用法,三是以描述性或解释性语句来代替或更新现成的语词,或者是通过有意地堆积成语、习语或俗语来打破通常的词句组合方式。莫言的词汇偏离创造出了异乎寻常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词语的"可触知性",取得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颠覆了人们对于日常名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似乎深谙俄国形式主义的美学追求。但他遵循的却并非形式主义的美学原则,更不是后结构主义"不及物"的写作理想,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无限运用,以一种不断向"物"回返的陌生化形式,开启了一种重返词语的重量、深度和活力的纯文学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悖离·整合·归依──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过程,认为施蛰存以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开端,经历了现代主义探索期、现代王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期,最终又表现出向传统归依的倾向。文章对其各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予以评价,认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成败得失都将为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有意将其小说创作置于戏剧形式中,无论是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还是设置场景方面都体现出自觉的戏剧化追求,挖掘生活本质,获得表现力度,形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给当代文学的启示是:作家应重视传承俗文化,保持精神的高度,张扬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蒋子丹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对"荒诞"小说的形式纠结与自我释放的审美结构之中。从刚开始写作时对于形式的困惑到后来形式的释放,蒋子丹逐渐在形式上超越模仿而呈现出创作的自我风格,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中写出了自我对于人生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