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银幕“两派鼎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90年代中后期,银幕“谁主沉浮”、“指点江山”?就像经济起飞时碍于一双沉重的翅膀,9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跌荡起伏。《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香魂女》、《霸王别姬》、《风凰琴》……等影片,带着浓郁的黄土气息在沸沸杨扬的议论中走向世界,那些“西化”、港台或带有中 国式的“娱乐片”在国内影评界却褒贬不一。捧回奖杯的人“容光焕发”,受到针砭被冷落的人“面有难色”。“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中国银幕终究由这“两派鼎立”,共同支撑着有丰富…  相似文献   

2.
《侠女》 当年《侠女》的获奖,开华语电影戛纳获奖之先河,让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认识到华语电影的独特风格和内涵,经典地位不容质疑。出于胡金铨自己对“禅”的热情和造诣,影片将“禅”与剑道、武术揉和在一起,再配以中国京剧的动作、程式甚至锣鼓音乐,形成中国特色鲜明的武侠电影,摘得最高技术大奖也是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功夫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都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是众多外籍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是中国文化最亮眼的一张名片。那么,到底什么是“功夫”?功夫的起源在哪里?纪录片电影《寻找功夫》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探寻中国功夫的真谛。2020年12月19日,中国日报网携手三里屯CHAO艺术中心举办《寻找功夫》电影点映暨主创见面会,用影像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  相似文献   

4.
知名残疾人篆刻家刘训礼,原是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配件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二十多年来,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惊人毅力,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顽强地攀登篆刻艺术的高峰。如今他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外名人研究会艺委会特级书画师、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入选1987年浙江省首届篆刻展、海峡两岸篆刻展、北京2000年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2005年国家博物馆“百年盛典”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等,并获奖和被收藏。作品还发表在《中国书画报》、《上海文化报》、《西泠艺报》、《书法报》、《书与画》等多家报刊、杂志上。由其担纲领刻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24日晚,第12届平壤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上,云集了来自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诸多电影艺术家的作品参选角逐,但意外的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却颁给了一部中国的儿童电影——《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文艺片大导演,也不是冯小刚这样的商业片大家,而只是首执导筒、此前籍籍无名的一对“追梦”兄弟——彭家煌、彭臣。  相似文献   

6.
1991年.正值《渴望》、《围城》两部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夺魁在望之际,李羚——这位曾以《黄山来的姑娘》中小保姆的角色,荣膺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桂冠的女演员,又以扮演《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中的宋庆龄,荣登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女主角的宝座。今年春夏之时,中央电视台多次重播《上海一家人》26集连续剧,李羚演若男,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再次成为我国影视界令人瞩目的热点人物。李羚屡获殊荣,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目前她在想些什么?记者专程到李羚家中访问了她。她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新华网头条连续转载了《外资入股中国金融业“路线图”》、《外资争食中国金融“大餐”》和《苏格兰皇家银行CEO弗雷德:持股中行不是豪赌》等三篇文章.告诫中国金融业,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跑马圈地的形势做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8.
电影《被告山杠爷》轰动京城,一炮走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40余家新闻单位纷纷报道。中宣部、广电部的专家们誉之为’94中国电影的扛鼎之作。5月中旬,该片又荣获了三项“华表”大奖。中国电影不乏扛鼎之作,但由农民作家写出的小说而改编成的影片佳作,记者却鲜于听见。当《被告山杜爷》在拍摄制作之中,就有人透还这是一部能引起轰动的影片,于是记者便千里迢迢决定要采访这位至今生活在川北农村的农民作家——李一清。李一清所在的小县城很好找,而李一清的住地却不是很好寻。当记者坐“黄包车”来回问了这个县城的许多人…  相似文献   

9.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主要讲述的是四位移民美国的华裔母亲与其深受美国思想影响的儿女之间的思想生活矛盾纠葛,深刻体现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本文便以电影《喜福会》为研究基点,从教育、性格、夫妻关系、“孝”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喜福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像放电影一样,回忆6年前的那段特殊经历有人形象地把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间中国社会的进程用3次思想解放来划分:第一次思想解放是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首先向“两个凡是”发难者是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的胡福民,他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  相似文献   

11.
迟到的文凭     
元三 《人才开发》2003,(5):28-29
美国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33年没有大学文凭。他1965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但三年后退学去追求他的电影制片事业。没有大学文凭,并没有影响他成为国际一流的导演。他执导了《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克》,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年前,他重新进入母校,通过一年多的补课、写论文,参加2002年5月底的毕业典礼,拿到“电影和电子艺术”学  相似文献   

12.
永恒的歌乐山■刘京州少年时代,一部《红岩》小说和一部《在烈火中永生》的电影,使我魂系歌乐山,“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等红岩英烈,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今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悲愤的心情,终于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重...  相似文献   

13.
罗燕──曾在《女大学生宿舍》,《红衣少女》等电影担任女主角的演员,到美国留学创业十几年。近期当她自编、自演的英文大片《庭院里的女人》即将在美国和中国同时上演时,她回到祖国。    做编剧的制版人迫不得已,    其实我只想演戏。 在北京恒基中心,罗燕接受了我的采访。如今的她,除了原有的秀丽天资外,又多了几分见多识广的成熟气质。采访是在快节奏下进行的,因为他在北京、上海、洛杉矶等城市飞来飞去,时间对她特别宝贵。罗燕给我的印象并不像她自我描绘的“内向”好开朗、坦率、快言快语。“做制片做编剧并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14.
岩井俊二是日本新电影运动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被广泛认为是日本最具有潜在的“映像作家”,岩井俊二的电影大多风格脱俗,清新细腻。本文将首先对岩井俊二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岩井俊二电影的理论渊源,借助岩井俊二的经典作品《情书》、《燕尾蝶》等归纳出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特征,指出值得我国电影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在电视荧屏上看到满头华发又精神里铁的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和他夫人、电影剧作家韩兰芳。这位老艺术家和他的“夫妻店”近况怎样?我拿起电话机向他们问候。话筒里传来兰芳爽朗的声音:“欢迎你来,但得等忙过这阵。”直到冬至后的一天上午,我才到三里河南沙沟敲响了他们家门。身着黑色毛衣的兰芳将我迎进客厅,忙着拿茶壶沏茶。我环顾中间摆了张大书桌的大房间四周,似乎置身于艺术殿堂。深蓝色的墙面贴着电影《春桃》、《骆驼祥子》和《狂》的大幅广告宣传画,房间里悬挂着各种精致的工艺品;隔壁书房里,四壁字画中有郭沫若、高…  相似文献   

16.
1月6日 1月6日,李源潮同志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2012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一个西方的美国梦,也有一个东方的中国梦。”海外人才“中国梦”由此而成为2012年中外热议的话题。外国专家和海外学子从过去的“奉献中国”、“赤子报国”到现在的“圆梦中国”,  相似文献   

17.
喜欢电影又热爱汉堡的人不会忘记派拉蒙电影公司1997年的《汉堡总动员》,在古德汉堡店对面新开的那家“汉堡港”里,制作汉堡的店员流水线生产汉堡,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耽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新华网头条连续转载了《外资入股中国金融业“路线图”》、《外资争食中国金融“大餐”》和《苏格兰皇家银行CEO弗雷德:持股中行不是豪赌》等三篇文章,告诫中国金融业,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跑马圈地的形势做好应对准备。兵马未动,人才先行。在无可避免的中外金融力量博弈中,人才成为重而又重的关键一环。大量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成为中外金融机构抢夺的目标。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高举“人才本土化”的大旗,广泛招募中国金融机构中的“明星员工”,这些员工大都有着多年从业经验,外语水平高,熟悉国际金融业务,与…  相似文献   

19.
夏达 《人才瞭望》2013,(10):45-46
他不是明星,却让华语电影圈更加星光璀璨.他不是导演,却成就了《十月围城》《龙门飞甲》等无数优秀华语影片的诞生.他就是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冬. 从北影厂的普通发行员,到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从只有几个人的民营小公司,到国内第一的民营电影公司,走过这个辉煌历程,他用了18年时间."我从业18年;中国电影改革进行了18年.博纳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是个挺艰难的过程,也是电影产业艰难崛起的过程."他说.  相似文献   

20.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系列《红》《白》《蓝》是电影史值得称颂和探究的优秀电影作品。其中《蓝》,获得1993年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蓝色,象征自由,而本片讲述的也正是一个在精神的强烈束缚下寻找自由的故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由的命题中,任何一种自由同时是一种囚禁,而任何一种囚禁,同时意味着享有自由。自由始终有着它必须的前提和巨大的代价。本文将阐述以“自由”为主题描述的电影《蓝》的故事结构和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