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必然引申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而由于佛经产生于歧视女性的男权社会,所以在小乘经典里,也夹杂了一些对女性不公的戒条.同理,<西游记>认为,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欲望的象征,是男性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小说对女性信仰问题持冷漠的态度.小说中对观音的崇拜和皈依,虽然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平等观念,但对于观音的心路历程,小说则高推圣境,不予剖析,形成了"西天多有女菩萨,西天路上无女人"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印顺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代表和理论诠释者,他通过接纳近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创立了人间佛教的研究原则;他会通佛教与现代知识观念,实现了佛教神灵观的诠释学变革;他通过对中观学说的创造性阐发,确立了现代科学思想在佛法观念中的地位.印顺的理性佛教观开辟了佛法理解的新维度,对于现代佛教具有不容忽视的诠释学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骊姬故事讲述的内在话语是"女人祸水论",因此,本文考察了春秋时期"女人祸水"观的社会意识根源,从"作为战利品"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骊姬两个角度,阐释骊姬的人生是男性霸权下的女性悲剧,剖析骊姬形象的邪恶一面和悲剧性一面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约翰.邓恩在探寻人生之初就与女性结了缘,女性成为他早期作品中主要描写的对象。从邓恩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解读邓恩的女性情缘,邓恩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又有批判女性的一面,这有助于结构邓恩的诗歌及其女性观,这也是邓恩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凸现。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的《裂缝》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通过分析女人与自然、女人与男人和人与自然这三组关系,可以看出《裂缝》所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作品反映了近90岁高龄的莱辛对现代社会中生态问题与女性关系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6.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7.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8.
男色这个概念非常有趣,色即佛学的五蕴(色,想,受,行,识)之首,指质碍,变坏,显现的是物质世界,类似于康德说的现象世界。到了中文里,一句"食色,性也",又把它具体化成了性的概念。人们往往将其用于女人。正如某些预测家预言,21世纪,女性是世界的"第一性"。以女性作为消费诉求的主要对象,一个女性消费时代已经来临。男色时代的背后,正是蓬勃生长着的女性文化日趋强悍。不管"男色时代"的称谓是否触动了尘世男女脆弱的自尊,我们看见的,只是娱乐众生的明星色相,他们只是被背后"男色经济"推动下的面具。但在人们现实对男人的渴望中,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男色",我们还是欣赏一个纯粹的男人。  相似文献   

9.
简单性科学技术观对中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复杂性科学技术观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巨大推动作用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概括,表明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具有复杂性关系,是复杂性思维在中国社会发展上的必然反映.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越南"少林寺"寺名反映越南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从"少林寺"建筑、造像和神像反映越南佛教与中国佛教大同小异的特征.中越两国文化关系,同是根本,异是枝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不可杀生"故事,受佛教影响,形成了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佛教的"不可杀生"思想在传入人过程中,由于本土重生观念的影响,故接受时显现出艰难及不彻底性特点;同时,其因果报应观混合了本土的"承负说";再者,其叙事呈现出由神奇走向说教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宗教与文明的关系,西方宗教学界有很多很好的研究,值得借鉴.应该说,就佛教本身来说,也有着丰富的文明资源,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文明资源来构建"佛化文明",对于有着深厚佛教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古代印度佛教将佛教徒所应掌握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概括为"五明",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名和内名.如果说在古代作为"方外"即社会之外的封闭佛教中,佛教徒掌握"五明"就已足够了的话,那么在当代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开放佛教中,佛教徒除了要掌握"五明"外,还得要讲求文明.因为在当代开放的佛教语境中,佛教首先是一种社会体系,然后才是一种宗教体系;现代社会对于佛教,先是有文明的诉求,然后才有信仰的诉求.按照"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大乘佛教基本原理,在现代社会中,把文明纳入佛法体系,在"五明"中增加"文明"成为"六明",这是现代佛教必须完成的课题.佛教界和佛教徒应该在促进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的看法上.在他的"人的观念"中,生死观、享乐观、妇女观、轮回观是其内核.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和自然人性论.妇女观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文化人类学对他的影响.轮回观主要受到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人的观念"体现在他的小品文中,形成了淡、雅、缘、苦的文学趣味,还体现在文论中的人道主义和审美非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学术值佛教勃兴而别开生面,魏晋玄学的"言意观"值竺道生而在根本方向上也得一大转关.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竺道生不仅把言提高到了与象并列的地位,从而使玄学的"得意忘言"说经过改造,也同时含具了"得意忘象"的涵义,而进而把"得意"、"入理"与"入道"看作一回事,认为由言即可直接入道,完全抛弃了玄学由言经意再到道的入道模式,从而使"得意忘言"这一魏晋玄学的经典阐释理论顺利过渡成为一种成佛也即体道实践理论,同时也为人们的审美实践、审美观照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早期汉传佛教的一种重要禅法--"安般念"的传承系统进行考察,绘出其禅法传承的基本谱系,确定了五个主要的传承系统.这是中国禅学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并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自然的终结"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本体论前提.一方面,贝克的"自然终结观"反映了现代性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贝克的"自然终结观"又具有深层理论问题,这使其整个风险社会理论导向不可知论与宿命论.现代性的推进并没有否定"自然的先在性"与"规律的强制性".应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哲学,在"规律论"、"实践论"层面深层揭示风险本质.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