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截止到1999年,山东各地先后有13处远古文化遗址出土过53个刻画符号,其数量在全国虽不算多,但价值意义却最为重要。从北京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再到商代文化,从几何形符号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这是汉字起源、形成的几个关键点,而能够确立这几个关键点的,只有山东一地。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起源,有实物可考者,应是半坡彩陶上刻划的符号。随着历史演变形成造诣极高的书法。史籍载有黄帝时史官苍颉造字,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商代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后的大篆、小篆、以至后来发展的楷书、草书、行书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汉字的书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会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字与书法。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4.
刻划表意是文字的主要源头,其部分符号被早期文字吸收并不奇怪。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其形、音、义的约定俗成、相对固定化亦历时弥久。会不会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发生由刻划符号到文字质的飞跃,产生像殷商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虽然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假说,但迄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文字一出现,刻划符号就会马上消失。二者往往会混用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的中原地区,已有相当水平的文字记事,但刻划表意在不少方面、尤其是在经济交往上仍相当广泛地被采用。  相似文献   

5.
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国家概念、政治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古史的传说年代成为信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6.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05,(1):107-111
一、前言汉字是华夏先民的重大发明之一 ,是一笔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几千年来 ,它作为记录古今汉语的符号系统 ,不仅为中华多民族大家庭服务 ,而且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 ,祖国内地出土了大量的古文字原始资料。其中仅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达1 0余万片 ,各地所见商周时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 1 5 0 0 0余件 ,所出土战国、秦、汉及三国西晋时期的简牍多达数万支。如今出土的古文字资料数量丰富、门类齐全 ,它上至 80 0 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的甲骨契刻符号 ,下有三代…  相似文献   

7.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大约距今四、五千年,这里就有原始人类生活着,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在兰州四墩坪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从遗址中发掘的各种器物来看,兰州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到了两干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兰州城,历代古称为金城、五泉、兰泉、皋兰等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人绘画,省略背景,很大程度上是受汉字的影响,这种影响强化了中国画的符号意义。中国文字的象形可分为:整体象形与局部象形,而花鸟画整体与折枝的构图形式恰恰与此相合。另有正面系形与侧面象形,中国动物画则常常采用这种正、侧标本式画法。会意字把意义相关的几个字结合而产生新的意义,中国画惯于打破时空界限,以客观事物的主观组合来表达画家的意趣,并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形声字的表意法在绘画中也有相当广泛的运用,它以绘画对象名称的语音乐表达其意义指涉。  相似文献   

9.
翁牛特旗石棚山原始文字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赤峰市西北去约30公里,到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南沟村的石棚山上,有新石器时代墓群一处,1977年秋冬之际在此清理古墓七十七座,在几件出土的陶器上刻划有文字符号,其中第52号墓出土的一件大口深腹罐表面,刻了六个字和一个山石形图案,平面展开如图所示:分成三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字的起源当可追溯至田野出土的史前刻划符号,其中的部分经约定俗成而向文字发展,并在夏商社会生活中使用传播。经过长期的流通应用与演绎,不仅因需要而衍生出丰富的字形,还出现了具备记载、叙事、表达情感和传播传承功能的文体,两者结合有效地发挥着相应的文化积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4.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