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音乐中感情的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建立在对音乐音响进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对音乐情感的深入感知和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的分析和论述,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音乐美学领域的“自律论”和“他律论”之争,由来已久。一般的观点认为,他律论肯定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自律论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实,自律论和他律论都肯定情感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起作用,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对音乐中的情感的概念上的认定和情感在音乐中起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音乐内容的主体性及接受的双重意义张密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的接受过程从感性体验开始逐渐过渡到理性参与,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途径。音乐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形象表现,它作为艺术与美的结合,给人类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启开着人们智慧的心窗,作为在知识海洋中邀游的大学生需要这种精神食粮的哺育,许多著名科学家与音乐结缘。音乐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能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学习音乐有助于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要让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音乐素质。改进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情感,以美育作为基本属性,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乐论》是我国第一篇音乐学专著。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继承了儒学重视礼乐的观点,与反对音乐的墨子据理力争,阐述了自己的音乐观。《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和宣泄情感、培养意志和精神、营造和谐的氛围、提升道德素养等,这对当代德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将音乐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德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的编舞家都认为音乐是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他们都重视音乐与肢体之间的关系,所以适当的选择音乐与否,将会影响舞蹈的成败。音乐的内容包含了旋律、节奏和乐句的连贯,它可帮助编导传达动作的意念以及抒发内在的情感,并可以营造气氛、衬托角色,呈现舞蹈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要音乐真正美并发挥其美育作用,就不能满足于音乐的直觉美,更不能把音乐作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手段,而应该重视音乐的理性内蕴,努力使音乐形象包蕴的情绪情感闪烁着美好社会人生理想的光辉。要反对蚀心丧志、令人心性浮动狂乱不仁的音乐,善于区分思想情感尚属健康的缠绵悱恻的音乐和“靡靡之音”以及昂奋向上的强烈音乐与“嘈杂音乐”的不同,让音乐成为使人性自由和谐地趋向于完美的“桥”。  相似文献   

10.
胡洁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107-107
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人的情感教育,通过丰富人们对人类情感性质的洞察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教学可以从实现情感效应的条件、途径入手,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感受到的音乐的情趣、速度、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诸要素表现出来,通过音乐创造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抒发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邵莉 《新天地》2011,(12):228-228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美。“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力是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对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追问,一直都是在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相争持的焦点中进行的。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沿革的基础上,坚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命题,认为它应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原则。文章从特定角度阐述了音乐中人的情感是音乐存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音乐究竟是什么?最朴素的答案是,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但是,人类表现情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是音乐。有人认为音乐与情感无关,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流露的情感只是音乐唤起的,不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家在创作或演奏一首快乐的曲子时,并不必然正在经历着快乐。我们通过音乐可以认识到快乐,并不必然经历着快乐。音乐唤起情感一说也难以成立。只有少数专家才要求认识音乐的形式和情感的性质。多数听众只是享受正在进行的音乐,既不用记住它的开头,也无需猜想它的结尾。音乐可能就是正在鸣响着的声音。这就是迄今为止理论家所描绘的音乐的四副面孔,它们构成了20世纪艺术哲学的华采乐章。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情感特征与人的主体价值辨析关继文(湛江师院艺教系湛江524048)关于音乐的情感特征描述,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如苟于《乐记》中所提到音乐源于人们内心的激情,而人心之动则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强调艺...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对音乐文学内涵的界定莫衷一是。把音乐文学放在其产生与发展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其演进轨迹及其文化内涵的全面审视,可以这样认为:音乐文学是音乐与文学的交叉学科,凡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文学作品均属音乐文学。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有过自我表现、情感抽象、情感否定等多种学说 ,都未能全面准确地论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是人类表现性艺术产生的最早的形式之一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 ,音乐与情感互动说准确地揭示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形象思维是借助形象、以带情感的直观符号去想象的思维形式.音乐是通过带符号化的语言(乐谱)引发人们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人们把形象思维作为音乐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则是通过对音乐的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的控制和对音列、音阶、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的组织构成艺术的表现手段,诉诸于学生的听觉,产生情感的激发作用。这种教学是一种动态艺术教学。由于音乐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演绎性,或曰不确定性,人们对音乐的感受需要依靠艺术的联想,通过情感作用而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所以音乐教学不能也不可能离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训练。它是指合理、有效的思维程序和方法的形成训练。在高等学校音乐课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  相似文献   

19.
试论声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孙会玲乐感,又称为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音乐体验,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情绪体验,只有通过情绪体验,才能理解音乐内容,因此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应当是音乐感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提要]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