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清津 《东岳论丛》2011,32(10):101-112
与宗教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缺乏来世,即中国人的效用函数中没有来世效用。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家庭轻社会、重现世轻来世以及政府与民间关系疏远等特征。这些文化特征体现在中国人的经济态势上,就是中国人重个人奋斗轻合作、重竞争而轻制度、重财富而轻科学;体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华人企业家族企业色彩较重、重模仿而轻创新以及企业与政府关系疏远等。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必然有一个改变阻碍经济发展的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人性是一样的,都有其喜怒哀乐感,都有其是非爱恶心。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一对孪生兄弟因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不同性格一样,中西方文化从同一元点——人性出发,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迥乎不同的两种文化性格。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深层次的文化精神方面,可概括为:中国人重伦理道德,西方人重民主科学;中国人讲义务,西方人讲权利;中国人以家族为本位,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是艺术的和道德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和法律的。作为文化精神外化的文化性格,中西方的区别归纳为一句话:中国文化重“情”,而西方文化则重“理”。本文仅从这个角度,并侧重于“情”,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 《学术界》2003,(2):231-233
中国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刻。从研究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神话 ,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重社会轻个体与重人伦轻人欲的道德思想等 ,其思想源头都可追溯到中国的远古神话。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从文化即人化的观点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人与动态发展着的历史进程这四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多维的反思,提出了四"轻"、四"重"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冰心与郑振铎同为福建长乐人,于“五四”前后同时从文坛崛起,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和志向,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巨大贡献,但二人的思想、追求、风格迥然不同。思想上,郑振铎重理性把握,冰心重感性审视;创作上,郑振铎重智性观照,冰心重诗性透析;风格上,郑振铎重刚性外扬,冰心重柔性内省。这两位文化巨人,都把自己一生贡献给民族文化事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竖起两座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相似文献   

6.
<正> 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历史地形成了与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造成了中西艺术观、美学观的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在绘画艺术中。 重写意的艺术与重写实的艺术。中国艺术向来讲究抒情言志,强调“表现”原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能表现人的内在气质、物的内在意韵为极致。正如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玉华 《东岳论丛》2003,24(5):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唯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以上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高扬 ,对人立足于生命和现世进行道德追求的强调 ,对西方文化重知识、重宗教传统的批判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对于把握中国道德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文明 ,对于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 ,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秋仙 《东岳论丛》2005,26(2):109-112
现代言情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小说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它使得作品投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心理。对情的描写与表现投合了中国这个重情国度人民重感情、重家庭、重人伦道德的欣赏心理 ;将“情”表现为“怨”、“哀”、“悲”是和中国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及中华民族属含蓄内倾情感型的女性化偏向性格有关 ;这类小说的结构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结构小说 ,是和中国人的线性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善合一 ;从审美旨趣来看 ,言情小说几乎是按照广大中下层市民的欣赏口味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2.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的文化转型与文化重构 ,每一次原创文化的再阐释 ,都在文化还原中促进了文化发展。中国原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释有三大互动体系 :古今文明体系 ,东西文明体系 ,俗雅文明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化复兴的另一重联系是 ,比较文学研究有三大理论前提与学术原则 ,亦是文化复兴与人文发展的三大定律 :一是要有文学自觉自律的历史文化自觉与独立学科及发展规律可循 ;二是要有跨文明整合的跨文化、跨学科互动体系 ;三是要有文化变革、文明重构的还原与复兴、转型与重构。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 ,不仅需要比较文学的跨文明整合及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也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学术探讨的深入。中国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是互动同步的一个开放结构 ,“引外融中”“借西改中”“用他构中”是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重境界。文化转型、文化变革、文化复兴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知识力量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虚空是不可定义的,它具有颠覆西方理性哲学的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虚空不是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它是结缘性虚空;作为存在本质的虚空是虚实相生的;虚空聚集着四重整体,人的栖居保护着四重整体;虚空靠诗性思维来把握.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诗性文化有相通之处.从中国诗性文化的角度谈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旨在为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具有全球意义的地图传入中国后,曾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孙中山强烈的兴趣。地图在激发孙中山世界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想象的同时,也催生了他的爱国情与强国梦,迫使其在新的世界秩序之下积极寻找和建构中国人的中国观与世界观,并以一种开放进取的态度,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中,重绘中国人的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16.
“兴会”说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古代作者在进行审美创作构思时最喜欢采用的两种审美观照方式,即:目击道存、遇目辄书与神游默会、妙机其微。从而促使建构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也具有两种形式,即直观感悟式与直觉体悟式。两种形式共存互补以构成中国古代灵感论的思想体系,并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促进当代文化的建设。一.中西文化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各占半壁的地位。其具体差异是:中国自由,政法简,租赋轻:西方反之。中国文化创造重门户和承袭;西方重个性和独创。中国文化研究重综合;西方重分析。中国文化?静:西方?动。二.研究中西文化的目的是“取西资中”,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取西资中”的具体方法是:要选择一个大家共同信守的在实践上能够行得通的“主义”:要探寻一条能够真正地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正确道路;要采取“先中而后西”的步骤。“取西资中”的过程中,要反对“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体现了北传佛教的一般性特征,即以大乘佛教教义与经典的弘传为主,注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与发挥.但由于所面临的文化际遇及所处文化势位的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演进路向,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组织结构特征.就整体思维特征而言,汉、藏两系佛教分别对印度佛教采取了不同的提问方式及继承发展模式.简言之,汉传佛教重佛之“心”,由“心”而立“法”;藏传佛教重佛之“法”,由“法”而明“心”.由此,汉传佛教形成了重圆顿、重简捷、重灵活性的修持理念与教化风格,而藏传佛教则形成了重传承、重次第、重体系的教法特色.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理论精髓对于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艺术接受的背景。在文化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中西方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接受等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思维方式上,西方人重逻辑分析,中国人重体味;艺术接受上,西方人追求形似,中国人追求神似;审美情感表现上,西方人喜则大笑,厌则大怒,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内在历史建构逻辑,其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历经多个阶段、多次转型,积淀形成了古代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三重历时态传统文化,这三重传统文化既相互差异和对立、又相互贯通和协同,共同参与和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建构。为了促进科学发展和优化创新中国发展模式,需要拓展传统认识的时空视野和传统资源的利用容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场和文化整合创新原则,基本思路方略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所处方位和时代特征,推进时空压缩型协同整合创新;在整合创新传统文化及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统领原则和指导思想;把满足发展需要、促进现实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价值标准;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人民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