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两个论题,表明了以经典为中介反思思想文化经验、发展中国哲学创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具有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双重维度.在对西方古典哲学延承与超越中,马克思将人的生产与交往契入实践哲学的范畴之中,并以之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根据实践哲学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品格,有必要在“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融合中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3.
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存在根本的差别。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强调“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西方诠释学普遍认为语言是诠释的前提,是“存有之居屋”。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和思路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应立足自我,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和具体概念、范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和义理思维中,开出新路。  相似文献   

4.
程乐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24-140+207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构以哲学史叙述为基本形态。哲学史的叙述为中国哲学引入了哲学的规范性和问题框架,也使得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规范与方法。来自西方的哲学规范和问题框架将在历史世界中发生的、朝向恒久之道的经典世界转变为思想文本,将在场景化具体经验中展开事物之理的表述策略转变为概念与范畴的抽取,二者的理论后果是以哲学史为底色的中国哲学可能既疏离了经典中隽永的经验世界,也脱离了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当下经验。从中国思想传统的经典性与历史性分析出发,通过“即事言理”思想方法的剖析,中国哲学获得一种重返经验的可能性。哲学思考与经验结合的方式能激生经典的当代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独特方法和表述策略如果被视为一种通用的哲学方法,也可以推动面向当下经验的世界哲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普鸣(Michael J. Puett)教授所授中国哲学课程(Classical Chines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在哈佛大学深受欢迎,它的成功需要跨越双重的距离或障碍:一是从古典到现代,一是从中国到西方。从古典到现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几千年前的思想为何在今天仍有说服力。作者的手法是作两种提取工作,一是从经典提取论题,一是从生活提取可以证成问题的经验。这是一种哲学研究的尝试,经典与生活都是它的资源。其观念来自经典的启发,但其可信度必须体现在生活经验中。从中国到西方,则是处理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正如从古典到现代需要某种观念的转换一样,从中国到西方,也得一番思想的提炼。当普鸣提出今人的思想误区时,实际就是为西方文化背景准备针对性的问题。外国同道对中国哲学所做的努力,包括教育传播或学术探索,其成功经验对中国学者都是重要的鼓舞。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学者在当代中国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其工作也能体现传统哲学的魅力,那对它的跨文化传播,一定会起助力的作用。人类精神事业的大道,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用哲学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利用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交叉重建”的方法确立了批判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的哲学人本学。以这一哲学作为批判和解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找到了批判的入口: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无批判的前提—具体的经济学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范畴展开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对作为古典经济学反映和研究的“实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而为以后经济和哲学研究作了一次重要的尽管不成功的思想整理  相似文献   

7.
恶·罪·善--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批判哲学运用先验综合方法,从诠释知、意、情主体功能出发,在真善美三个领域中阐明了人能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三大经典哲学命题,被称为“哥白尼式”的思想家。然而,当康德用其三大批判解决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更为深刻、宏大的哲学问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史上"理论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一。以思想的方式切中和穿透"当代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使哲学成为时代生活的"镜"与"灯";建立在哲学历史成就上的开拓和超越,善于实现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思想自我"的相辅相成所构成的学术生态,为哲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援意识"。这三者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创新成为可能的三大关键要素。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创造为"案例",反思和提炼哲学理论创新的一些重要条件和要素,将给我们实际的"理论创新"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牧民》是《管子》的开篇之作,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宏度,堪称全书经典。尽管已有很多学者从法律、教育、环境、哲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但是从管理哲学视野出发对其进行详细阐释的论文并不多见。本文重在探究该篇中潜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管理辩证法以及爱民、富民的民本管理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巍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41-161+207
理解古典中国思想,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人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但中国哲学的概念研究通常只关心“天”“道”之类的抽象术语,这是将概念语言限定在抽象语言的范畴,以为只有从抽象表达中才能洞见思想的哲学性。实际上,中国古人更倾向以描述具体经验的方式运用其概念语言,其典型如文献所见,许多描述身体、时空与运动的经验词汇,可以超出其日常语义,被挪用于说明精神、政治、人伦、价值等领域的问题。这种说理策略即中国古人推崇的“能近取譬”,实质则是以特定经验素材为模型,构造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是以经典诠释为基础的哲学之思,释经方法与本体追求密不可分地存在于哲人的经典诠释中。王弼为玄学之宗,其哲学语词、表述方式及思想指向,既继承又超越了两汉时期的天人相应之学,同时也为东晋时期佛教的讲论与传播提供了格义所需的思想依凭。基于经典诠释的变迁,追溯王弼哲学渊源,可以发现,王弼哲学主要通过汉末荆州学术及其经典诠释方法,同两汉思想传统历史地关联起来。当他秉持"得意忘言"的诠释理念,以"注""指略""略例"等释经方法,解读《老》《易》及《论语》时,诠释出的本体之"无"不仅贯通天道与人事,而且也启发了东晋士人对般若"空"义的解读与体悟。  相似文献   

12.
杜威对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的重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由于篡改了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的原始意义,导致哲学与生活世界疏离并使许多人对哲学失去了信心。要重建哲学的尊严,必须重新诠释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杜威大大拓展了经验概念的含义。将经验与自然、生活、历史等内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杜威认为唯一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经验法是建立在原始经验基础上的,它给人提供的是一条不断探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蒂利希提出的"终极关怀"概念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它从哲学和宗教学两个维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进行了反思,并对"人"所具有的全部生存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诠释。"终极关怀"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层面,对人的生活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为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信仰的确立构建起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张燕 《理论界》2012,(4):104-106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经过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能动性的发现和论证以及分析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回归,人们对哲学概念作为纯粹思维的认识由微而显,现代哲学对哲学生活基础的追溯也使哲学对人们存在经验的特殊作用逐步明朗化。哲学概念作为纯粹思维,以其内在的坚实度、确定性和凝聚着时代真切存在经验的具体普遍性,使公众语言获得了不同于单纯的表达和表述的功能,即对存在意义的表征。一个新概念带来新的存在理解,因而又返指着新的存在经验。新旧概念的更替是哲学的特殊工作方式赋予语言的新句法,哲学的表征意义是对新时代哲学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方鹿 《文史哲》2003,(2):42-47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也为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学习西方哲学的方法,与反对用西方哲学剪裁中国传统思想的态度并不矛盾.之所以要重提方法论,一方面方法论是哲学的命脉所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上对方法论的自觉不够.哲学上的学,就是以分析为中心的思想论证的功夫.学习西方哲学的方法包括不同层次.首先是学习关于方法的理论,即对哲学方法的自觉理论探讨.其次,是从其重要理论成果中学习有关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三,将其成功有效的方法,有选择地应用到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来.第四,学习它如何以哲学的方式研究各种经验,包括经典与现实的经验.第五,学习西方哲学重视方法论的建设,发展切合中国文化经验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区别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之处在于:不仅把资本看作一个经济学概念,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有哲学历史观层面和具体历史理论层面两大区分。马克思对资本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把资本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正是基于对资本的这样一种诠释,揭示了资本的哲学品质。马克思对资本的哲学透视,标志着具体历史理论层面的达成。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02,(5)
价值哲学研究  晏辉在《求是学刊》2 0 0 2年第 4期撰文《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效用》指出 ,价值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因之从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来说 ,价值哲学应是社会哲学的或实践论的 ,而不是形而上的纯哲学理论。它原本不以建构形式上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己任 ,而以在对社会生活中重大价值问题进行缜密研究基础上给出正确的价值理念为使命。但价值哲学用以把握价值问题的方式却又是反思的和批判的 ,借以完成此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基本原则的设定和范畴体系的设置。价值哲学的科学定位和学科使命决定了价值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