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东北方言动词"整"是一个性质特殊的"泛义动词",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通过对"整"进行"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总结出泛义动词与一般多义动词的区别,认为"整"的众多意义是对构式强制解读的产物.对于动词"整"及汉语中其他泛义动词的研究应本着构式语法的研究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指引下,从双及物结构的基本语义“给予”义出发,根据动词本身“给予”义的强弱,将动词分为三类:动词本身有“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明显的给予义,在双及物构式里,通过转喻隐含“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给予”义,只是在双及物构式里,使其潜在的“给予”义得以表达。并对各类动词的构式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和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表达,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高频使用和非典型论元实体的参加以及不断被泛化让典型双及物结构的语义产生了多义。这不仅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现象,而且体现出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和再范畴化的机制。非常规双及物结构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及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进入构式的动词对非常规双及物结构也有反压制作用。非常规双及物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共同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简单来说,它的产生历经了一个自“构式压制”到“词汇压制”再到“概念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5.
“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鉴定。形式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由动词和实现为宾语的非核心论元名词两个构件组成。意义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有“选择及排除”和“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意义。“选择及排除”构式义的浮现是由于宾语往往来自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语义场,语义场内成员互相对立的关系使“选择及排除”义得以浮现。“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义则是通过删略受事信息、添加事件背景信息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剖析"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基础,发现行为动词"死"的认知语义不能道出其构式实质.该构式的生命力在于"死"前后的微观论元组合,如果将其放在宏观构式中进行考察,其认知语义内涵会更加明确.这种构式可概括为"NTVN",其魅力在于它所产生的构式后果超出了人们的常规认知期待,导致人们情感的自然移情流露.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鉴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和方法,基于"状态义场景描述"的定位,对现代汉语存现句加以重新审视,揭示其原型特征,为进一步考察该构式的扩展、偏离和承继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讨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功能甄别,对存在句的陈述和描述功能进行甄别,并将"描述性存在句"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第二,语义整合,通过解析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原型式和...  相似文献   

8.
"都是……惹的祸"是一个半产性构式。"是"引导了一个聚焦式构式,其主事论元表达某个事件框架,可由零主事、主谓结构和名词结构充当;系事论元则通常表现为名词结构。构式中的变量通过转喻和隐喻得以允准,从而使该构式获得除直陈原因之外还表达了说话人不满与愤怒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构式与意象图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form-meaning pair),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义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语义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及各个义项之间的理据关系上的欠缺,进一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寻求多义词词义扩展的动因,提出英汉众多多义词的义项一一对应说明语言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词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的语言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上的相似性源于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隐喻式和转喻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界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产生了三种阐释理论:范畴观、框架语义观和概念合成观。以动词“go”为例,运用三种阐释理论,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一步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5.
以构式语法和认知转喻为理论基础,对涉及构式压制的句式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以英语致使移动句的汉译为例,研究发现,译者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把握构式义对句子整体意义的影响,并利用转喻机制解构压制,探寻到源语句真正的含义.这种语言转换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复杂的句式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近期网络上大量使用的流行语"被XX"的结构特点。通过转喻映射理论剖析了"被XX"结构的扩展机制及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经济性。因此,一直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