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研究的视界转换陶伯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学术界已沉寂多年。沉寂并不证明这是一个应该清除的“伪问题”,而是意味着攻坚的难度与思考的深入。解决老问题需用新思路,王干才同志提出矛盾思维是实现主客体真、善、美全面统一的重要途径,就是寻找新的突破口的可...  相似文献   

3.
一、美本质研究现状 1903年、西方美学家威廉、奈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这句话,1984年由朱狄连同西方其他否定美本质问题的观点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介绍过来后,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就渐渐变得沉默了。而且,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也开始认为,美本质问题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假命题。还有人认为,艺术不一定表现美,所以讨论艺术,不一定要先讨论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5.
美本质研究的重要突破──评常谢枫先生《“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骆弘自从维特根斯坦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疑问之后,西方美学家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它是一道伪题。这种不断增长的怀疑和美本质研究的日趋萧条引起了西方人对美学学科的冷漠。中国者虽然多数都不...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善,是主客观的统一。显然,他既不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美,也不在主观世界中寻找美,而是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中认识美的本质。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但他的统一论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缺陷。他没有,也无法界定“统一”的真正含义,这是导致他的美学思想不断被人误解的根源。一、美是主客体的融合美是一种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①,这就是规定性的超越。规定性,是我们认识美的本质的钥匙。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根迷宫之线…  相似文献   

7.
段睿  袁玉华 《理论界》2008,(2):79-81
关于法人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理论上始终存在争议,尤其是“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的对立。前者主张法人是观念上的整体、是法律拟制的产物,后者认为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两学说看起来矛盾对立,但究其实质,乃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法人的本质进行了论述,法人的人格既是“拟制”的,亦是“实在”的。  相似文献   

8.
美之本质及其价值,八十年代在自然人化论、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主客体双向建构论启迪下,主客体统一说获得广泛迅速发展,几乎是国内占主导的新模式。美为主客观或主客体之统一,美发生于主客体双向建构活动之中,审美价值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的美感愉悦价值,或审美客体所具有的为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领悟与评价的一种物质等,无一不是其表现或变通的运用。这个模式与认识,有上述理论支持下,且近实际、易为人理解和苟同,确实较以往各种美学观(主观说,纯物客观说,社会性客观性合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美学界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主要派别:“自然说”和“社会说”。我想在本文中介绍一下苏联“社会说”的主要代表万斯洛夫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将西方审美移情说与内摹仿说相结合,使审美的理性观照与物我交流相结合,从而将“移情说”作了中国化的、物我之间双向交流、双向沟通、互为交感的阐释和发挥,具有创新意义,但其对美感经验结合审美“距离”说的阐释,有令人难以信服之处。  相似文献   

13.
赖金良先生在近年的价值论研究中提出了“人道价值论”的新见解。他把目前国内所流行的价值论体系概称为“效用价值论”,并认为它是以具有“重大缺陷”的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为前提的;坚持这一模式及其效用论观点,必然导致一系列理论问题。那么,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到底能否成立,“人道价值”是否越超了这一方法论模式,坚持这一模式及效用论观点,真的造成了理论上的各种混乱吗?以下,对这些问题作以辨析。一在方法论上要不要坚持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其前提是价值范畴是不是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价…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对和谐这样一个有重要美学意义的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与分析,认为“和谐”是在矛盾着的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通过“主客体的合一”而获得的,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和谐,其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论与情景说中。  相似文献   

15.
尽管金圣叹的“三境”说、“动心”说与西方“接受理论”、“移情”说名称有异 ,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所侧重的方面也有不同 ,但它们之间确有许多一致之处 ,显示了中西文论家具有共同的文旨诗心。这为中西诗学的互照互释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6.
美本质问题长期无解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问题的研究如果从柏拉图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正如朱狄先生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美本质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从现象上看,这一问题的解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①甚至早在1903年,威廉·奈德(WilliamKnight)在《美的哲学》中,开篇第一句便是:“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元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近年来,有的美学研究者更直接了当地提出:“美,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多少学者的心血”!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7.
巩庆海 《学术探索》2002,2(6):80-82
关于美的本质 ,千百年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问题在于人们往往只看到复杂事物的某一方面 ,没有在更广泛、更一般的意义上抓住其共同的本质。作者认为 ,美是主客体和谐关系中客体的怡人特征 ,和谐的基础在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铁云  张昆 《中州学刊》2022,(8):161-167
偏见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种认知罔顾事实和对话,是主体自身情感、信念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固有缺陷之外化表征。在西方跨文化传播中,东方被贴“标签”及至遭遇刻板偏见,乃为一般事实。直面此种现象,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逻辑搭建多囿于政治理念、国家利益、大众传媒等视野,相对疏于社会文化心理进路的考察。理性主义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柱石,展现出西方社会“意欲”向外投射的根本要求,推动了现代性进程,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危机也引致西方跨文化传播陷入“他者化叙事”泥淖。这不仅体现在西方媒体建构东方形象的非理性修辞和话语表达,而“东方主义”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其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与理性主义偏好之间的深度关联,更隐喻出省思理性主义对西方话语生产的影响还需扎根理念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学韵     
学者选择、积累、诠释经典文化,成于雅正,切莫专为“圣贤立言”;专家创造性地推广、应用、改进新文化,莫再“隔行如隔山”;大家推出原生、原创文化,构建新范式,莫要一味“自言自语”。 学者、专家走向大家! 大家走向“大家”──大众! 袁鼎生(1955-),桂林全州县人,山东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广西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广西高校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公开出版的主要专著有《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审美场论》《天下第一美山水》《簪山带水美相依》等10余部。主要论文有《美是主客体潜能…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美的本质属性,现在不少文章着意从人类劳动史和主客体关系上来探讨,这个方向是正确和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体论证和得出的结论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比如,能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劳动不但创造世界、而且也创造人类本身,直接引伸出美是劳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又根据人类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产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审美意识物化的表现,因而说美是审美感觉的物化,或社会和自然,实践和本能、认识与生理相结合的产物?我感到都是有不少问题的。笔者坚持美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说(见《求是学刊》1982年第3期)。现在结合这些问题,再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