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方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其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良好的师德师风、“适用”人才充足、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理念与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然而,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队伍内部固化以及管理问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此,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教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和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多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等途径,构建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个人发展支持体系,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最终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县域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意义重大。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公平正义、普惠优质、供需适配、协同共生四重应然表征。然而,当前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财政投入主体重心偏低,成本分担比例不明确;城乡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学前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对需求主体的内在诉求关注不够,供需错配现象突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质量、构建需求表达机制、建立多元供给体系和制定质量标准是未来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指乡村学前教育系统的内生发展,它不仅与城市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而且要突出乡村生态与文化特色,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跨越式发展。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政策逻辑确立了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重塑乡村学前教育质量观、完善乡村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深化乡村学前教育特色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创建“家园社”三级联动体系,最终形成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时期,是地方高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梳理我国高校发展规划研究理论,整合高质量发展理论、高等教育体系理论、战略规划理论等,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地方高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理论体系,即确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四大理念,围绕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引育、国际交流、服务保障、党的建设六大主线,整合教育系统、管理系统、支撑系统、建设系统四大系统以及"四级三类"规划编制体系进行统筹管理。同步构建地方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以更为科学的转型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对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也带来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包含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明确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内涵及构建支持特色发展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以政府、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三方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聚焦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自主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行业专门人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兼顾行业特色高校生存共性与发展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构想——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6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以期为高校分类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建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的高校评价研究体系,更好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  相似文献   

6.
[提要]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初心即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教育的“原初理念”与始发性认识,涉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发展民族教育”的成熟性与完善性理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宗旨,在民族教育实践中生发出涵括促进社会进步、进行理论宣传、凝聚群众心理、稳定国家时局、促进个体发展五方面在内的民族教育始发性认识。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依据上述始发性认识,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构建民族发展与区域因素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制度体系(1951-1980年);构建以经国序民为目标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政策体系(1981-1991年);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文化育人体系(1992-2001年);构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2002年至今)的历史使命。在发展民族教育的百年节点上,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守初心,不断促进民族教育合目的性发展,同时牢记使命,不断促进民族教育的合规律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是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2014至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推进实施三届,学前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三届学前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充分反映了10余年来我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基本面貌。考察发现,10余年来,我国对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进不断走向均衡,实践内涵不断拓宽和深入。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加大对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帮扶力度、推动跨界合作开展实践研究、实践主题确定需进一步推进问题导向与时代导向的紧密结合以及突出学前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实践。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于2021年12月12-14日在福州召开。200多位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与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新时代学前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未来挑战以及建设高质量课程、做好0-3岁儿童发展与保教服务、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积极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开展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师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中国特色人口研究理论话语体系建设3.人口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研究4.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迁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5.后小康社会人口发展的新格局、新动态研究6.转型时期婚姻与家庭的变迁研究7.健康中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8.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9.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长期治理研究10.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标。鉴于此,需要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厘清其基本特征、基本框架,进而回答怎么搭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等基本问题。只有明确其核心要义,才能把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方向、内容和要求。研究认为,所谓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指高等教育各方面、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各层级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有机贯通、协调发展,且与经济社会领域其他相关体系耦合互动的一个整体,能够促进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由此明确,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第一要义是高质量,以自身的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要求是体系化,高等教育要自成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根本途径是统筹协调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概括而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化个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亮丽底色;二是协调化内在特征,既内部协调化又外部协调化...  相似文献   

11.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从教育扶贫与扶智的角度,回顾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对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演进脉络的时代性总结,也是对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防止民族地区“返贫困”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思考。自1984年我国正式提出“教育扶贫”的政策议题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体现了政策的存续和变迁,并历经四个历史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体系。21世纪2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未来接续要在立足于“防贫困”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质量和效益,落实“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质量政策;强调公平与正义,设计“差别原则”的经费投入政策;推进民主与法治,建构“良序善治”的体制政策。最终通过政策体系的协调与互动,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后普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事业,必然需要中国特色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在发展进程中秉持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传统,确立起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法文化和民族治理研究稳定的叙事论域以及民族政策文本解释、民族法制理论分析、民族法文化学理解读和民族治理实证研究主要理论范式。新时代民族法学的使命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围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核心,全面深化民族法治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是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品格,阐释宣传党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的精神内涵、理论逻辑、实践要求是民族法学持久的学术传统、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显著的知识特征。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框架由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论述、民族区域自治法制论述、民族治理实践论述、民族法文化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论述等命题支撑。要拓展民族法学的理论空间并规划发展路线图,完善民族法学学术生产系统保证民族法学持续高质量学术产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构建。在人类法治文明话语体系中,中国民族法学将一直在场。  相似文献   

13.
以河西走廊牧区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4自治县228名幼儿教师和8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学前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民族教育政策导向、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教育质量等方面调查此地域学前教育现代化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缺乏专业性规划与引导,偏重于管控与制约;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明确的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导向;幼儿园科层制管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目的观与教学行为非一致性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地域性中长期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经费投入;挖掘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吸收、开发与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  相似文献   

14.
文献检索获得2001年至2015年关于学前教育为主题的中国期刊网核心及CSSCI期刊文献1708篇,对其统计分析显示:来源期刊主要以教育学期刊为主;学前教育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和成长阶段,并即将进入成熟阶段;一批活跃学者已经产生,且一些院校出现了自发形成的研究小组;学者大部分来自师范类高校。就研究热点而言:解决“入园难”问题迫在眉睫;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必要财政支持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研究处于上升期的发展方向有两个:学前教育政策和学前教育公平;处于恒温期的发展方向有两个: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课程;处于下降期的发展方向是农村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跨界民族与跨界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上仍存在模糊和难以统一之处。对相关问题的科学界定和合理解读,不仅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跨界民族政策体系至关重要,也是跨界民族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实现理论突破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展开全面研究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民族理论真正完善和确立学科体系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是一部厚重而大气的力作。该著作以全新的研究模式和理论视点 ,运用艺术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方法 ,首次集中检阅、考察、探讨新时期以来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和前景 ,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构建当代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体系。这必将在中国地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学术地位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当地学前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台湾教育部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课程的科目及学分提出了统一要求,以确保各高校培养幼儿园师资的质量。台湾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课程的特点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构建多维的实践创新平台;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课程模块;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强化课程实务;督促教师完成理论与实务的转化,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经全面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坚持共同的阶级属性、精神指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是体现在二者都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同向建构和在逻辑层级上的经验升华;三是体现在其内部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统一上——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积累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方法等一系列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