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被誉为前四史之一的范晔《后汉书》不仅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范晔为东汉时期众多的文学之士立传,还在诸传中著录了他们的作品及文体数量。文章对范晔《后汉书》的著录体例及作品、作家品评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范晔不仅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也注意到了文学的情采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袁宏《后汉纪》保存许多东汉时期的原始资料,其《孝殇皇帝纪》中西域史料尚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孝殇皇帝纪》西域史料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可厘清范晔《后汉书·大秦传》史料之繁杂来源;其二,"本传曰"文句,可佐证《东观汉记》确曾为西域立传;其三,载录甘英出使大秦部分路线,为进一步考证甘英西使大秦完整线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后汉书》的本纪、列传中,范晔通过对东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各少数民族历史及其政权兴衰的记述和评论,阐发了“大一统”思想。范晔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晋宋更迭与南北对峙的时代影响,又与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影响有关。范晔的“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刘宋时期“大一统”共识的形成,蕴含着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时代及自身认识不足,范晔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2):16-21
范晔出身儒学世家,少时博涉经史,但却生逢儒学式微的时代。他著述《后汉书》,意欲修旧起废,采用以史明道的方式表达对于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后汉书》中,范晔设置《儒林列传》,在总结东汉儒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力求呈现出儒学发展的新气象与新特点。范晔对东汉人物的评价,贯穿着以儒学作为衡量标准的主线,这既反映了他历史评论的特色,又显示出他历史编纂的局限。透过《后汉书》的历史叙事,折射出范晔批评佛教、谶纬,推崇儒学的撰述意旨。  相似文献   

5.
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史料,自问世后历代皆不乏研究者和整理点校者,并且取得不菲的成就。中华书局1965年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点校本,虽然广泛吸收前代诸家之校证成果,但《后汉书》中原有的错误亦未得到校勘和清理。  相似文献   

6.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史由纪、传、表、志四部分组成的体例始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奠定于班固之《汉书》。然而自陈寿的《三国志》以降,讫于魏晋至隋唐的诸部正史皆无表,此现象源于当时文尚简要的史书编修理念和编年史体的式微。入宋以后,编年史迎来中兴,正史之表因存编年之旨而得到了史家的关注与重视,并诞生了为前代正史补表的专著。南宋初期,熊方所著《补<后汉书>年表》是目前所知正史补表类史著的草创之作,补表之学由是发端。该学在清代朴学之风的影响下盛极一时,且在风格上亦有显著变化。熊氏《补表》重义理褒贬,清人补表重考辨辑补,彰显了不同时代的史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杨继礼的《皇明后纪妃嫔传》是万历年间陈于陛主持的官修“国史”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之一,现有清抄本,存于北京图书馆。由于杨继礼在史书中没有专传,在《明史》中甚至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因此,本文将有关记载他生平的零星资料经过综合,作出介绍。同时对该书的收藏过程也进行了详细考证。《皇明后纪妃嫔传》作为第一部根据原始资料而写成的明朝后妃传记集,内容丰富,具有很多的优点。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但总的来说,该书不愧为成功的传记史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朝所撰正史,喜好采录琐事异闻入史,成为一大鲜明的叙事特色.以<后汉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朝史书杂采奇闻轶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南朝史书的叙事内容,给南朝史书叙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全面展现这一段文学史发展的风貌,促使史书编撰者提高叙事艺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金凤 《南都学坛》2009,29(3):23-28
南北朝争斗初期,何承天立足于刘宋政权的军政现实,汲取前代及当代与北方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撰著《安边论》一文,着重提出和全面阐述了"安边制敌"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刘宋及整个南朝的军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5):36-40
尸解是道教假死托形的一种成仙方术,其早期内涵较宽泛,包括灵魂飞升、肉体成仙、死后复生等不同形式,至南北朝时其理论内涵逐渐定型,专指假死托形、解化成仙之术。唐前仙传小说对尸解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列仙传》视尸解为神仙的神异法术,其尸解形式多样,故事情节简单,是对汉代尸解概念的演绎;《神仙传》中尸解理论内涵逐渐明确,死后托形解化成为魏晋时期尸解的主要内容,其掩饰死亡的目的也得到明确;《洞仙传》全面反映了六朝上清派尸解理论,如剑解、杖解等尸解形式的发展,尸解复生理论的完善,对儒家思想的援引,尸解仙等级的划分等。此外,《洞仙传》尸解故事还体现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统治之间的冲突及保持政治平衡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管子传》为他的传记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里,梁启超从现代思潮的角度出发,对管仲的地位与人格做了极高的评价与褒扬,将其塑造成一位爱国主义的典范。并且他还以许多近代政治理论为基础,对管仲的政术进行了不少诠释,这有助于宣传近代这些政治理论,但这种诠释方式同样也有很大的弊端存在。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中服饰描写,有鲜明化、固定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这继承了宋元话本的部分特点,也是社会环境的要求。有的服饰描写还起到了道具和线索的作用,具有反讽的艺术效果。《醒世姻缘传》中种种不合礼制的服装颜色,恰恰表明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研究专著《莎士比亚传》在西方莎评史上别具一格,意义非凡。他不孤立、封闭地研究莎士比亚,而是立足于比较意识与整体思维,有意识地把莎士比亚置于宏阔的文学史上已有的大家系列中加以相互观照,观照中既强调共性,又突出差异,使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和罕见的丰富性呈现出来,进而彰显其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地位。他的莎评已经使用了后来被称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理应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雨果认为莎士比亚是集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天才,在戏剧创作中把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惟妙惟肖的极致。他非常看重《哈姆雷特》《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等四大悲剧,并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对四部悲剧的主人公作了颇具个性的阐发。他把浪漫派对莎士比亚伟大之处的感悟和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真诚、最激情、最具震撼力的辩护,其研究方法对我们当下从事学术研究也颇具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学俭著《书传会衷》多采用前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以四岳为一人”和“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的观点被四库馆臣认为是“舛误”。其实有关“四岳”“三江”之说,历代并无定论,《四库总目·书传会衷》提要的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三本志书,《清凉传》是它们的合集合称。"三传"在各类书目及文献典籍中都有著录,通过对其著录情况的整理,可知《清凉传》成为《清凉三传》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三传"尽管兼具传、志、艺文等性质,但就"三传"的作者宗旨而言,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化,是要建立和弘扬文殊信仰。  相似文献   

19.
摘要(Abstract):汤寿潜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和立宪派,其一生最大的政治诉求是实现君主立宪政体。1901年汤氏所著的《宪法古义》是近代中国最早宣传宪政主张的著述之一,但学界对其研究尚告阙如。本文重点考证了《宪法古义》的写作缘起及汤氏对宪法、民权的认识。汤氏的宪政思想以及表达方式虽有其局限性,但这是西政东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会通的化生之物。  相似文献   

20.
曹学佺著《书传会衷》多采用前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以四岳为一人和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的观点被四库馆臣认为是舛误。其实有关四岳三江之说,历代并无定论,《四库总目.书传会衷》提要的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