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工具。用声音发声来表达的是说话,用文字来表达的是写作,也就是文章。自从有竹帛作简,孔子提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以来,文章的使用价值就更明确了。但历代文章家对文章一道,见解却各有不同,有的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97-104
清代文章学批评以好谈文法为特点,且文法内涵范畴包罗宽泛,立足高远,视角宏观。虽然文章之学发展之清人手中几近乎极致,但其中很多文章学观点,无论是抽象理论还是具体操作,无论是古文时文的相济为用还是积学养气,无论是文成法立还是死法变活等种种理论建构与发展,都可以上推至宋代的文章学建构之中。其间,章学诚作为清代文史理论研究与建构集大成者,正可作为绾合自宋至清文法论发展演变脉络的代表人物,并可从中寻绎出其间的传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3.
词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推算词体的历史.唐及北宋尚无尊体的意识,迨至南宋,词人学者已有了尊体的萌芽;宋元之际,诗人们才有意识地推尊调体,出现了代表人物张炎和权威著作《词源人》。人以香弱、媚艳为词作之本性,创作成就不大.但明代把诗与词接在同一源头上,在词体推尊上又远过前人。明人文学以情为衡器,为调体的样式落实了地位.清代词学,等体达到空前高度.清代词人二千余位,超过宋代;词学在清代已作为一种严肃的学问;清人传承诗词同源说,对“诗象”之说批驳甚力.  相似文献   

4.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又胜“远逝”一筹。《离骚》向有奇文之称,“求女”可谓奇中之奇。这段文字的含意难于理解,但对全诗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认识《离骚》的深刻意义,才能“令屈子一片深心,千古共白”,而“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所以,自汉代以来它就成为《楚辞》研究的“热点”,新说层出不穷,至清代以前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土、良辅,此说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从之者有戴震《屈原赋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王邦采《离骚汇订》等;2、以求女喻求贤君,此说朱熹《楚辞集注》主之,从之者有蒋骥《山带阁注  相似文献   

5.
释“露布”     
“露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梁任昉《文章缘起》说:“露布,汉贾弘为马超伐曹操作。”但是,根据《汉书》、《后汉书》及唐李贤《后汉书》注,这种公文形式,至迟在西汉时就有了。不过,那时称为“露章”(《汉书·何武传》)。后来,也称为“露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者。”(《说郛》卷4)所以,清代学者赵翼说:“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耳。”(《陔余丛考》卷21)关于露布这种文体的用途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6.
文章发展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茫原始社会,群民杂居,没有文字,他们用姿态声音传达情意。声音的繁变逐渐形成言辞。谐美的言辞,就同歌咏一样,郁结于心中的情意就用歌呼抒发出来;天地自然有什么变化,人们就敬畏祝祷,祝祷之辞为众人所欣赏、默记,之后口耳相传,以至传到后世。 但是仅靠口耳之传,难以行之久远。那时记言行、存事功惟靠言语,又怕忘掉,于是就用结绳记事。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  相似文献   

7.
一、《沧浪诗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蕴从北宋的文坛来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轻视文学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形象特征,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文学理论。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的。他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相似文献   

8.
文章评改,在古代也有不少吉光片羽。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艺增》等篇都具有文章评改的意义。如《问孔》篇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孔子的话见《论语·里仁》,王充提出了文字修改的意见。他说:“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题画诗的产生源头一直争论不休,对先唐题画诗之研究反而十分薄弱。题画诗的产生,在图文形式上,与图赞的兴起密切相关;在图文本质上,又与“诗意画”“文意画”的兴起密切相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则产生于东晋,以桃叶和支遁诗为起点。在题材内容上,由于团扇、屏风的流行以及咏物诗的发达,先唐题画诗亦以团扇画、屏风画为主要审美对象;在诗画关系上,诗画相应、诗画相生、诗画异质是先唐题画诗的基本书写形态;在表现主体上,先唐题画诗从“人物山水”到“山水人物”的发展嬗变,与这一历史时期的绘画嬗变轨迹表现出发展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袁进 《社会科学》2003,(4):100-107
清代中期的“神韵”、“格调、”“性灵、”“肌理”代表了清代具有自己调和特点的诗学理论,其中显示了清代诗学的文学史观。道义格调、个性才情、学问修养大致是清代学人思考诗学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也形成了他们对诗史的观照特点。“唐宋之争”、“古今之争”等一系列对文学史看法的争论,往往都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的冯镇峦提出“文章小说体”这一概念,集中代表了明末清初以来通俗小说文章化的发展潮流.文章化孕育出了一批在创作动机、结构设置、写法技巧、风格神理等方面都具有文章色彩,适合案头阅读,具有浓厚的类文章性的文人小说,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清中后期“文章体”小说已经完全成熟,表现在文章化小说理论形态和文章化创作模式的成熟上.“文章体”小说的成熟标志着文章化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说书化的小说美学风格并立,为小说美学史增添了新的小说类型,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陈望道先生概括总结的“题旨情境”说,可以说主要是古代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在古代的浩瀚经解、文论、史论、诗话、词话、曲活、笔记中粗略地爬梳剔抉,就会发现许多零星的然而又是闪光的有关题旨情境的论述.这些零珠碎玉似的论述,就是“题旨情境”说的源头和端倪.如果我们不以史而论,而以专项梳理,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些论述不仅涉及面较广,还颇具一定的系统联系.(1)有关题旨的论述“意犹帅也”.“主题”,古代称作“主脑”.“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对于主脑的性质和作用,古人有过很多论述.比如,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诗法》)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闲情偶寄·结构,立脑》)清代文学家刘熙载采用“主脑”的说法,进一步阐发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经义概》)这些说法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它可以“一言蔽之”,加以高度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姜斋诗话》)刘?  相似文献   

13.
商族源于齐东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族之起源问题,历来有西方说、东方说、北方说与江浙说。西方说最早。如司马迁曾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东方说者最多。王国维说:夏与商“杂处河济间盖数百岁,……虞夏商皆居东土。”傅斯年持北方说。金景芳也主张商族源于北方燕亳之地。江浙说者以卫聚贤为代表。 笔者认为:研究商族起源问题,不能单就商族而论商族,首先必须对古书记载的夏、  相似文献   

14.
莫恒全 《学术论坛》2006,(3):163-166
刘勰提出的“原道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文章写作的美学追求和文章写作审美观念的认识高度。“原道说”的美学思想包含三个层次:“自然之道”是“原道说”的出发点,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的基本要求;“文原于道”是“原道说”的进一步要求,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的重要原则;“文道合一”是“原道说”的最高要求,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最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修改文章的思维态势樊斌文章皆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以其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不能一下子为写作主体所认识清楚把握全面。文字表述又以其灵活多样性,也不能一下子就能够选择恰当。这样,一篇文章的初稿拟成之后,“意不称物”和“言不逮意”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屈原族属源流研究的深入,先楚与三苗同源之说,是颇为流行的观点。但我对此说却常生疑窦,现以自己的浅陋之见,就正于楚苗同源说的同志。(一) 俞伟超同志的《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载《文物》1980年第10期)是近年来楚、苗同源说的代表性文章。俞文所据资料,主要是如下三条: 夫荆子熊严……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  相似文献   

17.
两三年前 ,随着《上海宝贝》、《糖》等作品陆续出版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批“美女作家”、“新新人类”的“另类写作”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她们的作品不仅拥有一定的读者 ,还被国外的好事者译成数种文字 ,广为传播 ;但同时在国内也招来了众多非议 ,有人说她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叛 ,走麦当娜路线 ,以脱衣为本色 ;有人说她们绝对否定理性、崇高 ;也有人说她们是对美国 6 0年代“跨掉的一代”的拙劣而贫困的模仿……今天 ,这股由作者与媒体共同炒起的“新”潮虽然已经退去 ,但其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言“之”和口语“的”的区别——兼论“之”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所论主要是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之”,其他方面略加涉及。关于这种“之”字,大都把它解作口语的“的”(在早又写作“底”)了。清代张文炳《虚词注释》中说:“‘之’……作‘的’看,‘大学之道’是也。”后来不但有好多研究汉语的学者也解“之”作“的”,甚至还有些人试图从语音上说明“之”和“的”的关系,以助此说。章太炎《新方  相似文献   

19.
《辞海》“戴震”条,只说东原“深通天文、历算、史地、音韵、训诂、考据等学……对经学、语言学有卓越贡献。”而我还要说:“哲学家戴震是当之无愧的文章家”。之所以执意要说这句话,是出于下面几点原因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素称文章昌盛的泱泱大国。关于文章的重文重质主张者尽管各具其理,而主张文质统一且先质后文的,则是文章发展长河中的主流。兹就我国历代文论中关于文质问题论述的概貌,按时代顺序略论如下。 孔子是提出文质问题的第一人。他在《论语·雍也》篇曾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朴实超过了文采,就未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朴实,又未免显得虚浮了。只有文采和朴实配合得恰当,这才是君子之风哩。不过那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礼乐就是文,仁义就是质。孔子所说的文质,是指人们的道德修养而言的,与后人的文章的文质并非一个概念。但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孔子还是重视文的。他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