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2.
语义预设与规约隐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预设有典型语义预设和非典型语义预设之分。“规约隐涵”,本质上是一个语义学概念,是无须借助语境参数就可直接从语句中析出的那些非真值条件意义。它可分为普通规约隐涵和特殊规约隐涵。普通规约隐涵又可分为级差隐涵和非级差隐涵。语义预设与规约隐涵具有交叉关系;特殊规约隐涵与非典型语义预设具有属种关系,与典型语义预设具有交叉关系;典型语义预设与规约隐涵具有交叉关系,与普通规约隐涵具有对立关系。厘清语义预设和规约隐涵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丰富和充实语用学、语义学的理论内涵,对于纠正目前存在的种种相关谬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众多地名的冠名被注入了姓氏元素。这些姓氏元素与自然地貌及人文景观等元素构成组合关系,产生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符号形态,承载了极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四川的许多地名就包括了诸多特殊的信息资源与“湖广填四川”人口迁移等的历史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平埔族在与汉人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外观上逐渐与汉人别无二致,而且在族群意识上也倾向于认同汉人。平埔族的变迁是改变身份认同的“汉化”,而非单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涵化”。台湾部分学者所谓的平埔族是“涵化”而非“汉化”,仅仅是台独势力的一种政治诉求而已。  相似文献   

5.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张奥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3):11-14,19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中,许多都有涉及到具体的地名,其中有的属于写实性地名,代表的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符号,有的则属于写意性地名,这些地名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概念,而是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文化理念密切相关的诗歌意象.考察陶渊明作品中写意性地名意象的文化含义,对还原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形象和勾勒完整的诗人心路历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译"到"翻译"之间动态推衍,发生了指代转移和内涵扩大——从指代职衔转移到指代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从起初专指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发展到指称胡语或梵语与汉语之间的佛经翻译,直至当下翻译一词内蕴三义,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概念内涵的演化表明"翻译"这一能指符号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是一个受制于语言转换主题和诗学观念制约、不断建构的话语实践。"译"、"出"、"翻"、"翻译"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词语组成了钱锺书所说的"虚涵数意",打开了阐释翻译意义的空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昭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各民族人民蜂拥迁徙陕北,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上,有通过战争、和亲、移民、流放、戍边军人和筑墙劳工滞留等急剧的强迫性、半强迫性的政治、军事原因,也有和平时期作为谋生方式的下层人民的被迫自觉迁徙。“徙民实边”、“走西口”的人口机械流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军事征服涵化,造反暴动的强制变化,稽胡、龟兹等少数民族获得内迁保护的诉求涵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衍化种种,是形成现代陕北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隘”是宁波地名常用字,它的读音非常特殊,读ɡà,不读ài。宁波地名“隘ɡà有音理依据,有历史渊源,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权威字典、词典应该增补“隘”的地名读音ɡà。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又能为读者查考提供便利,同时也符合保护地名文化资源、尊重地方语言权利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0.
民生公司经营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是解放前西南最大的航运企业,也是旧中国较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之一。从一九二五年十月筹建到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年的二十四年中,由赊购的一艘七十点六吨的“民生”轮起家,发展到拥有总吨位为五万一千余吨的江海轮船一百四十八艘。航线由重庆合川间的嘉陵江内河支流短航,延伸到贯通万里长江、沿海、东南亚以及日本。并有多种事业的投资。不仅统一了川江(宜昌以上长江及其支  相似文献   

11.
宋朝在四川长期推行特殊化统治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四川在宋朝属于"阻远险恶"的地区,特别是全国政治重心在宋朝东移后,其距离京畿地区更为遥远,加大了朝廷的统治难度;二是四川经济在五代前后蜀的基础上,更为发达,"号为优裕",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地位更加突出;三是四川位居长江上游,虽远在西南,却具有牵制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南宋四川地区长期直接地面对金朝和蒙古的猛烈进攻,四川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朝廷不得不高度重视四川而施以特殊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2-2018年的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长江经济带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就长江上游地区而言,汇率变动仅对重庆和四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对安徽和江西的影响较为显著.汇率变动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第二产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第二产业不同,汇率变动对区域第三产业影响的差异更为突出.在长江上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四川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产生了显著影响.在长三角地区,汇率变动对江苏的影响则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聚落地名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从平原、河谷到低山、丘陵等地区都有人口的分布。但受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聚落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聚落地名方面.除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和古越语聚落地名外.社会类型聚落地名大量涌现,充分反映明清时期西江走廊地带在社会经济发展等状况,并奠定了以后本地区聚落地名在和自然特征和经济类型等方面的分布空间格局和命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镜像和载体。安徽沿淮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水利发展和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对安徽沿淮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语地名大致按居民姓氏、历史缘由、神话传说、地形地貌等因素命名,其命名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并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聚落地名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从平原、河谷到低山、丘陵等地区都有人口的分布。但受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的作用,聚落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聚落地名方面,除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和古越语聚落地名外,民族和方言类型地名大量涌现,充分反映出明清时期西江走廊地带民族变迁和方言播衍方面的状况,并且奠定了以后本地区聚落地名在民族和方言等方面的分布空间格局和命名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地名词其实也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或固定短语,它们除具有其他语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这个特征往往是通过当地的方言来表现的。作者对广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从所收集到的地名资料来看,广州芳村地名词和语言系统里的其他词汇一样,除了具有一般词语所共有的形、音、义等要素之外,还有自己的语词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当地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词,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二,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自然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自古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在经济文化尤其发达的唐宋时期还吸引了一批非蜀籍的文人墨客流寓于此,出现了自古词人多入蜀的高峰盛况。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及其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唐宋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巴蜀文化的兼容并包、汇纳百川。  相似文献   

19.
唐宋巴蜀诗不仅多方面反映了巴蜀地区的经济、军事、社会、风俗,而且也留下了有关对巴蜀地域富于时代特色的地理感知,特别是其中所折射的感觉地理认识,对于巴蜀文化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唐宋诗歌中所反映的山川奇异感、蜀道诗的文化内涵、“山南”诗中古典农业地理景观的玩味三个方面对唐宋诗歌中的“巴蜀意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攸县,古名攸、攸舆,以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史载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后,历有攸县、攸舆侯国、攸水县、新兴、安乐、攸县等称谓。置县后,县治初驻吴楚边界攸舆侯封侯山附近,约在北朝陈辛已年(561),始迁攸江之上,五代后梁间(907~935),迁今攸县城关镇(梅城镇)。攸水,源自楚、吴边界,今攸县鸾山镇老漕村(原漕泊乡)松林庵自然村(原松林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