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走深走好,必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进行推动,如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之所以能够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基于其具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本质特征优势、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优势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优势,这些优势也正是新发展阶段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遵循适应新发展阶段新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实践逻辑。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以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有待培育等难点。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路径: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其生成逻辑可以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三方面着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构成其理论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践中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构成其历史逻辑;新时代的国情和世情构成其实践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健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在经济发展、原始创新、市场培育、改革开放等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素,着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这个重要基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而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应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国内国外双向联动,全面优化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从而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针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研究与阐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内大循环"的实现逻辑,其包含的一般规律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且可通过有为政府弥补国内循环的矛盾,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则揭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双循环"的一般规律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形成了中国化的经济循环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双循环"的理论阐述,并始终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是基于应对世界经济问题、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和走出中国经济新出路等实践逻辑,尤其是"一带一路"经过过去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具有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等特点优势,通过其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能助力这一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惠及各国。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相关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西方主导的逆全球化行径的掣肘及国内宏观经济等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路径:一是构建"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精准制度体系;二是优化"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外部环境;三是筑牢"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经济根基。  相似文献   

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未来竞争的关键,“双循环”与创新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将“双循环”和创新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厘清“双循环”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双循环”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创新如何促进“双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双循环”需要构建多层次创新系统、打造全要素创新类型、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作为支撑。从“双循环”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市场竞争、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市场整合推动创新,国际循环通过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从创新促进“双循环”的角度来看,创新通过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稳链强链补链促进国际循环。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同时坚持以创新持续赋能“双循环”。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10.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条件变化、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逻辑与理论逻辑而提出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路径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目前长三角区域面临要素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产业链自主可...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系统观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并用系统观念来统摄"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进一步明确系统观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从社会和自然出发,确立了"有机体"和"集合体"的观念,把自然和社会当作一个"有机""集合"的"相联系的总体",这实际上就是把自然和社会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作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在内一整套范畴体系,并运用这套范畴体系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历代领导集体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点,把事物看作由各种要素基于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站在整体和全局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布局和新方略,使坚持系统观念成为党的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的系统观念思想方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深化和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的系统观念思想方法,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大连"是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形象表述,是大连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探寻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文中阐述了"大大连"的深刻内涵及其架构体系,分析了"大大连"的本质特征、战略取向及实现方略,对大连如何以整体创新的思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模式,率先实现现代化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们对苏共20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颇.一方面在会议的主要内容上把它归结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和平过渡"理论.另一方面着重强调此次会议是中苏两党"分歧的由来".事实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主要是肯定与借鉴,而并非从一开始就持反对与否定的态度.苏共二十大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其影响主要是积极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和底蕴、向纵深发展与向基层延伸的路径、与高校党的建设的关系、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系、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体而言是热点突出、内容广泛、视角多样。为了更加系统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该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具体而言,在研究内容方面,要强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贯彻落实方面的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多样的维度;在研究方法方面,要善于运用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四新”要求 ,努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在新世纪为我们全党确立了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十六大文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转化为创建一流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的自觉行动,把南京理工大学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一招,有其内在的学理依据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内在依据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持续性的探讨,指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实现同向发力。近年来,随着革命话语的重新回归,学界围绕党的自我革命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概念的权威界定上、在内在依据的深入挖掘上、在内在逻辑的研究强化上和在纵深发展的战略探析上仍需要进一步深化。今后,学界应在研究的内容、视野和方法上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为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既服务于时代又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为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认真研究十六大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当中,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新的实践中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论述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一方面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发生了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