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紫姑是我国农村民俗心理与年节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人所笃信的一位神灵。本文探究了我国农村流传非常广泛的迎祭紫姑习俗,考察了它的多重原型和习俗来源、传承与变异。文章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神话史、风俗史和传统的年节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艺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木匠技能传承和大本曲技艺传承为代表的白族技艺文化传承,既传承着汉文化因子,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一些行规和习俗.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浅谈汉文化的语音象征王玉鼎汉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文化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随着汉族人民的文化心态而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汉民族早期有过语言崇拜的习俗,因而人们都喜听喜说吉利的话语而尽量避免不吉的话语,如遇到不吉利的话语非说不可...  相似文献   

4.
《华人时刊》2011,(3):30-31
灯,是人类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它是随着古人对火的认识的深化、在使用火的基础上发明的,是对火的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灯彩,是灯的功能的延续和发展,为了营造气氛,人们通常在传统节日、吉祥喜庆之时张挂彩灯。秦淮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六朝古都南京地区,最能体现金陵传统文化的民间习俗活动。随着灯彩的不断发展,花灯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是有讲究的,各种各样的花灯也都形成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比  相似文献   

5.
俺答引崇黄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教在 13世纪后期开始传入蒙古地区。由于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它未能在广大蒙古民众中得以传播 ,因此 ,它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而逐渐消失。 16世纪后期 ,在俺答汗的倡导和扶持下 ,喇嘛教又以格鲁派形式第二次传入蒙古地区 ,并很快传播和发展。喇嘛教的二次传入 ,有其深刻的根由 ,它既是蒙古封建领主们用于稳定统治、在思想上钳制广大牧民以及改善蒙藏关系的需要 ,同时也是藏地政教各派势力激烈斗争的产物。俺答与索南嘉措即是在此形势下走到了一起。喇嘛教的二次传入对蒙古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同许多民族一样,蒙古人也崇拜天、地和火。这些仪式以口头的传说或书面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1964年,笔者在科布多省的布尔干县获得一份不长的手稿,题名为“■”(祭火和消除 Kqen-e 之经)这份手稿极为罕见,因而我们把它刊布如下;  相似文献   

7.
祭"竜林"是普洱江城花腰傣的传统习俗,其中体现了花腰傣感悟自然、崇敬神灵的民族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在保持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普洱花腰傣祭"竜林"习俗是展现花腰傣音乐、舞蹈、民间习俗、民间崇拜等文化传统的舞台,是研究花腰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研究以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为核心的武陵文化圈火文化传统与火崇拜习俗,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说“瓦乡话”的人群,他们特殊而鲜明的火文化传统与火崇拜习俗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意蕴,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甚紧密,但濒临着失传的危险,必须作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机部分,加以调查、开发、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侗族的"再生人"如今已成为侗族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人"口述文本在侗族村寨中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口述故事类型。"再生人"故事听似荒诞,却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依据;其深层文化逻辑即侗族对阴阳两界的解释和认识;在侗族民众祭桥、过阴等信仰生活中也有诸多表现。这些代代相传的信仰习俗也为"再生人"口述文本的传承提供了相应的民俗环境。  相似文献   

10.
商代盛行的巫术观念是人祭广泛实行的思想根据;异族间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种族仇恨,使得商人大量杀害异族以祭祀神灵,是人祭习俗在商代盛行的现实根据。人祭习俗在周代呈现衰败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周时期,周人本无人祭习俗;另一方面是由于商末周初,周人进行思想文化大变革,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人的地位得到抬高。  相似文献   

11.
蒙古帝国时期皇室流行收继婚,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侄子收继婶母等三种形式,这种婚姻形态是对早期蒙古文化的继承,尔后,在蒙古社会中还继续延续,同时也辐射到中原汉族,并逐步得到汉族的认同。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以逻辑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理论。因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佛教典籍的译介方式传入蒙古地区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蒙古因明。蒙古因明属于藏传因明,它是在蒙古地区传播、发展的藏传因明。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藏传因明,它是蒙古族学者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研究的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因明,是藏传因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它作为汉文学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会在元杂剧中留下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以及宋代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生命主体受到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北方游牧文化不断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私垦时期东蒙地区以蒙汉文化交流为主;在官垦时期蒙汉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并存,而且文化冲突已经尖锐化、普遍化。近代抗垦斗争是蒙汉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蒙汉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东蒙地区的文化有了新的特征,即文人的多层次性、审美形态的多样化、语言中汉语词汇的增多、蒙古人土地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比照藏传佛塔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通过考查普陀山多宝塔的佛像布局与造型、塔身建筑结构及其寓意,并联系元代历史、艺术、宗教的背景,认为多宝塔应是一座藏传佛塔。它是藏、汉、蒙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元代藏传佛塔在汉地发展演变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构成和语言接触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平泉县移民开始早、规模大,蒙古族村落成为少数孤岛,在边缘孤岛中,蒙古语以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为依托,不同程度地得以保存和传承。喀喇沁旗移民开始早,但受土地所有权限制,形成蒙汉杂居模式,程度逐渐加深,兼用、转用彼此的语言成为自然选择,随着汉族人口占优势,汉语替代蒙古语的趋势开始形成。宁城县的移民开始早,由于有清廷的支持和专门开发机构,移民可以大规模地、独立地建村并开发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山林,居住模式是分离式的,蒙汉民族各保一方,杂居程度较低,蒙古族聚居村落较好地保存了蒙古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移民及其居住模式深受时局影响,在康熙之前蒙汉自然杂居,乾隆后汉族移民占优势,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一个调整过程,杂居程度加深,但程度不及喀喇沁旗。在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中,蒙古语保留程度比喀喇沁旗好,但不如宁城县。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中主人翁生活座右铭表明,小说作者在某些方面已经背叛了他所处时代的蒙古族文化中的一些落后内容,梦想建立一个在小说中描绘并在座右铭中概括的那种理想生活。从而体现了作者价值审美观体系的转变。而这种价值观体系的转变,恪恪是农业社会来临、汉文化影响加深和儒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就与东西方世界各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并相互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不断向外扩张,在客观上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到了元代,与欧洲各国的来往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古代蒙古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等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丰富了蒙古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