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岳鹏星 《北方论丛》2018,(2):102-110
铁路厘金是晚清时期厘金制度的新样态之一,沪宁铁路厘金成为该时期铁路厘金的典型案例。沪宁铁路厘金伴随着沪宁铁路的修筑过程而发生,商货运输方式的不同,使得依附于水卡的原有厘金税政受到了扰动,进而逼迫主政者思考铁路厘金问题。其中,英国势力的参与使得该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围绕沪宁铁路厘金问题,中央与地方、清政府与外国势力之间相互交织,最终通过磋议、协商、博弈,建构了沪宁铁路厘金的实态。沪宁铁路厘金产生之后,影响了沪宁铁路自身的运营实效,成为清政府的弊政之一。  相似文献   

2.
侯鹏 《兰州学刊》2013,(5):57-61
浙江棉花市场在晚清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棉花厘金的征收也逐渐从原有百货厘金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以产地征收为中心的制度安排。通过将征收权力有序地让渡与商人同业组织,官方厘卡更多地负起规范监督的职责,成为此后向营业税转变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晚清不平等条约留给国人以深刻印象。在上百条约里,诚然大部分都属不平等条约,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签约时清政府的动机或签约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外条约里也存在部分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4.
厘金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商业税制,开创于1853年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特定环境下。最初它仅是一种临时性的筹饷措施,之后却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税制,直到1931年才被南京国民政府裁撤。厘金推行的过程中给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自从厘金制开创以来,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清廷关于"裁厘"问题却多次议而不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厘金与晚清时期的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厘金打破了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对国家和地方财政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泰山石刻资料著录数量比清代前期有明显增加。学者们在泰山石刻的考释、辨伪与综论上,取得显著成就,提出秦泰山刻石很可能是后人仿制品等卓见。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等人对泰山石刻的纪录和解析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泰山石刻研究从这一时期走向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李育民  余英 《人文杂志》2020,(11):37-48
中外条约关系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平等条约是这一关系的主体。清政府对其不平等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势"至"理",即从"被其迫胁"到"向不公平"和"夺我自主之权"的逐步体察过程。早期维新派对其不平等性质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戊戌维新派的认识更加深切,立宪派作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最先明确提出"不平等条约"概念,这一首创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派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运用国际法理论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列强通过条约"制限"中国主权的"不平等之事实",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基本问题的现象和本质,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这一认识轨迹,呈现了应对列强侵华的相应观念产生发展的思想路径,其中包括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鹏 《学术研究》2015,(2):96-103,160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四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山东地区在此次特大旱灾中首当其冲。灾荒形成的原因,从自然角度来说,当时全球发生了较强的ENSO事件,且山东地形较为复杂;从社会角度来说,吏治腐败而又"民鲜盖藏"是两个主要方面。灾荒给山东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农作物严重歉收,粮价飞涨;部分百姓迁徙他乡,大量人口死亡。面对严重灾情,作为传统社会赈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及山东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江南士绅和外国传教士在赈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任莉莉 《兰州学刊》2007,(9):180-181
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关系、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传统绅士阶层的剧烈变动,标志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历史变迁.文章着重阐述了晚清绅士阶层的分化与流向的主要表现、特点、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农业管理的专门化是指中国农业由兼职管理向专门管理转变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农业专门化管理思潮的推动、农业垂直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农业专门化管理职能的实施来实现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开创了中国农业专门化管理的先河,拓展了国家农业管理职能内涵,承载了振兴农业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奠定了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格局。  相似文献   

12.
周仕敏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20,(3):163-170+178
晚清粤方言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一个特殊分支,主要有传教士小说、劝善小说、清末劝业小说和革命派小说四个来源,其创作目的均明显指向思想宣传。思想宣传的关键在于取信于读者,因而"真实"成为这一批小说生产者的共同创作追求。这种"真实"通过语言艺术、叙事技巧、题材选用等外在形式体现为"感觉真实"与"历史真实"两个方面。晚清粤方言小说并非一批孤立发展的作品,而是始终参与到中国小说的近代化和中西文学对话中。过去研究者对于中国小说近代化关注到的更多是小说虚构性的"合法化"和虚构手段的提高,然而小说这种文体的"虚"与"实"是辩证统一的,中国近代小说的虚构所追求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恰是艺术真实,晚清粤方言小说的"感觉真实"与"历史真实",亦恰为中国近代小说发展的一个特殊缩影。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既有反压迫反剥削反欺凌及维护基本生存权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反现代化变革的守旧落后的历史内容。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相与呼应,构成动摇清王朝政治统治的合力;另一方面则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形成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阻力。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建立的中外条约关系,改变了以天朝体制为核心的传统国体观。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清朝君臣以"俯顺夷情"修正"慎持国体",调整天朝体制,昭示了国体观演化的复杂矛盾和多重指向。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清王朝进一步思考,将国家利权纳入到国体的范畴,并将国体置于中外条约关系之中。在贵州教案的交涉中,清朝君臣不得不作必要的调适,"以服远人而维大局",其思想观念再次偏离了天朝体制。同时,他们维护天朝体面的国体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舍弃传统的主动性。清朝君臣又接受了西方的外交仪礼,在跪拜问题上改变了"最关中国国体"的礼仪观念,最终确立了近代国家平等交往的原则。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的创巨痛深,从对外到对内,传统国体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近代国家为内核的新观念。国体这一概念内涵的演化,形象而又具体地揭示了近代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5.
董说平 《理论界》2003,1(6):71-73
日本顾问是产生于晚清时期的特殊事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顾问的作用与普通的外籍雇员不同,它更具有“智囊”性质。晚清时期的日本顾问,不仅在“新政”改革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亦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先行军”。顾问人数的多少、地区分布情况,还体现了晚清政府与世界各国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国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因此,日本顾问是反映清末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力量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6.
略论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发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开埠通商和口岸贸易的兴起,不仅使城市经济越来越多地卷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而且对传统自然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引发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动;近代工业和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则直接反映出城市经济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但这种近代转型远未完成,呈现出传统性、近代性和殖民性互相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逐渐形成一种均势状态.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结束,列强之间的均势状态经历了从竞争型均势到对抗型均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晚清域外游记出现诸多对西方现代事物的“命名”,从“无名”的谜面式描述,到“有名”的词语指称,从颇具模糊性、想象性的自造词命名到客观精确的词语命名,命名活动既是一种词语运动,意味着明确指向现代事物的、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词汇纷纷登场,也是一种精神衍变,表征了命名者精神结构,以及社会总体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历史"传闻素材",从它的史料主要承载门类来看,在"正则"文献中所涉及者,有的被明确提示或被暗示出来,有的则在文本中被完全"异化",从形式上再也显不出传闻的属性;在稗野轶闻类史料中,自有其最为集中和醒目的反映;在"口述历史"类资料中,一般也有比较典型的体现。从史学理念的层面说,因为历史传闻当时具有真伪虚实莫辨的模糊性特点,故需要具备强化考辨的理念;因为历史传闻的真伪虚实未必都能考辨清楚,故需要抱有适当存疑的理念;因为历史传闻不乏在具体情节上失实而大致指向上符实的情况,故应当培养体悟神韵的理念;因为传闻入史对著述的文体风格会发生连带的影响,故不应排斥助益灵动的理念。这些,都是科学地认识和妥当地运用传闻素材所很应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阳信生 《船山学刊》2003,(1):56-58,91
正立场。当清政府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 ,大举借外债修路 ,出卖路权时 ,龙璋起而反对。他积极鼓动招股自办以抵制外债 ,先后发起组织“铁路股东共济会事务所”、“股东发起会”(被选举为办事员 )、“湘路协赞会”等 ,并刊行《湘路新志》(任主编 )、《湘路周报》等杂志 ,进行保路斗争。龙璋还以湖南商务总会总理的名义领衔呈文湖南巡抚杨文鼎要求铁路商办 ,为推动集股拒债 ,促成路工 ,维护路权 ,不遗余力。为实现己志 ,龙璋积极投身近代实业 ,如开办实业学校 ,创办汽船公司、开济、利济轮船公司、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平民工艺厂、军用干粮厂、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