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山狼传》业已选入全国统一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不久要和大家见面了,过去,对《中山狼传》的作者是谁?马中锡为什么要修改《中山狼传》?《中山狼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问题,在看法上存在一些分歧。现存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我想对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也许会有好处的。第一、《中山狼传》的作者是谁? 这本来是学术界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在社会上并没完全解决,一般人仍然认为是马中锡,其实不是,而是宋代谢良,马中锡只不过是这篇作品的加工者与传播者。在马中锡以前或以后编辑的《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曲海总目提要》中,  相似文献   

2.
《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和寓意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通过明清特别是明代众多相关材料的剖析,结论却只能是《中山狼传》的作者是马中锡,《中山狼》杂剧的作者是康海;《中山狼传》的创作目的是讽刺李梦阳的忘恩负义,由《中山狼传》改编而成的《中山狼》杂剧的寓意也是如此的。虽然它的寓意要比《中山狼传》本身更为深刻和广泛。  相似文献   

3.
一、通过对《中山狼传》版本的比较 ,而认为最完备的马中锡之作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 ,其寓意当指忘恩负义之人 ,刺李之说当属附会 ;二、康、王及其他人均写有《中山狼》杂剧 ,康、王之作与李无关 ,二人同李晚年关系尚好 ,李晚年并未负林俊。  相似文献   

4.
一、通过对<中山狼传>版本的比较,而认为最完备的马中锡之作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其寓意当指忘恩负义之人,刺李之说当属附会;二、康、王及其他人均写有<中山狼>杂剧,康、王之作与李无关,二人同李晚年关系尚好,李晚年并未负林俊.  相似文献   

5.
莫须有先生说:“大凡伟大的小说,照例又都是作者的自传”(《莫须有先生传》)。此话一点不假,废名撰述代表作《桥》,正蘸着“又是欢喜又是惆怅”的笔墨写出“儿时种种”(《桥》),“拾得自己逝去的光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了结胸中的“陈年帐”(《桥自序》)。废名有诗“小桥城外走沙滩,至今  相似文献   

6.
也谈《中山狼传》中的老杏老牸──兼与石昌渝先生商榷景宏业《光明日报》(1986.1.28)“文学遗产”专栏第699期石昌渝先生《关于(中山狼传)中的老杏老》一文,论证了老杏与老在情节上的重要性后,指出:老杏,老都是不幸者,他们一生受尽了压榨和欺凌,他...  相似文献   

7.
殷国明 《殷都学刊》2013,34(3):81-83
通过重新解析《中山狼传》,可以发现“狼”的“恶”形象乃是中国人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介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天妃娘妈传》作者吴还初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人小说《天上已娘妈传》(又名《天妃济世出身传》),中土久佚,日本双红堂藏有明万历建阳乡。1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复印本出版了黄永年先生的标点本,作为《中自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的一种,作者标明“[明]吴还初”,其余米详。书前的黄永年先生《校.点说明》中说:“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速士余德年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择’。下卷卷尾有‘万历新春三岁忠正堂能氏龙峰行’o行牌记。”1990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也记作者为吴还初,但版记“万历新春三岁”作“万历新春之岁”。《…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和《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两部巨著 ,同属于描述家庭生活的人情小说。随着对此两书研究的深入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得到承认。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后出之书《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精神 ,真接反映现实人生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发展表现在对写实的进一步推进 :不止于暴露黑暗现实 ,而是探求原因 ,表达理想 ,这样就使《醒世姻缘传》有了一层淡淡的理想色彩 ;《醒世姻缘传》对“亵墨”的处理也较《金瓶梅》更为积极健康 ;在作者结撰时代故事上 ,《醒世姻缘传》并不以前代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 ,表现出个人独立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章回小说的外在形式上 ,《醒世姻缘传》的回目更加整齐 ,说话的套式渐渐淡化 ,标明章回小说在体制上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儒林外史》系吴敬梓“发愤”、自救之作的认识 ,旨在考察小说在塑造作者“自况”的杜少卿形象上对原型生活素材的取舍和加工 ,抉发藏匿其中的创作隐衷  相似文献   

11.
《萧红评传》的作者葛浩文博士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此言诚哉不谬。一、该“传”虽写人物,却无主角;虽也叙事,却没主轴;全书是一整体,但七章均可独立……这其中的奥秘,正在于是用“呼兰河”作全书的主角和主轴,而  相似文献   

12.
论冯梦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有些属于冯的搜集,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即使是搜集,也包含着冯的某种加工、制作),所以能以较好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短篇白话的高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编撰基础的冯梦龙的文学观。 如果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先于冯梦龙的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提到了中国小说的理论问题。李贽的理论给予后代以很大的影响,不仅小说评点的形式影响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且许多重大小说理论见解影响了冯梦龙,例如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的论述,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指出,《水浒》的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由于“宗室不竞,冠屦倒施”,遂成就了《水浒》这样的“发愤”之作。这样论述小说的社  相似文献   

13.
唐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原被辑入唐末传奇小说集《异闻集》,此集后来失传了,赖有宋李昉等编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从《异闻集》中辑进了《柳毅传》,才使这篇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得以流传至今。小说中洞庭君在得知钱塘君救出龙女的同时吞食了泾河小龙时,说道:“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这句话在最早标点《柳毅传》的《唐宋传奇集》(鲁迅辑校于1927年)中已作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说新形式”的真谛,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空间观念的独特理解、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创造了全新的以空间为主角、以空间展开结构全篇的小说形式,完成对鲁迅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小说创作中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5.
《诗经》《关睢》开篇首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中的“关关”,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水鸟的鸣叫声”,象朱熹释作“雌雄相应之和声也”(见《诗经集传》),余寇英先生释作“雎鸠鸣声”(见《诗经选》),高亨先生释作“鸟鸣声”(见《诗经今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我以为以上说法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6.
明传奇《双鱼记》、《长命缕》与《古今小说》对宋代王明清的偏记小说集《摭青杂说》中《夫妻续旧约》一文所记载的“符郎本事”的改编、润色与存录 ,由于沈、梅鼎祚、冯梦龙等人各自的生活经历、气质禀赋、文学观念的差异 ,在时事缘起方面形成不同的文本景观 ,作品的内部结构与人物 (或角色 )的主题意义随作者创作兴奋点的变化相应地转移 ,也反映出戏曲与小说作为古代叙事文类对题材真实性的处理存在的内部分野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这部小说借用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写明代中叶以后的现实,臧否人物,寄寓深意,加上它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争论不休的疑案。因此,对小说人物的考证,也许可以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先说《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等人是真名还是假名?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虽有些民间传闻,很难视作信史;次说小说中相当数量的昔通人物,他们的名字,有的是谐音,隐寓着作者的爱憎褒貶,有的也可能是信手拈来的,于史无考,也没有考的必要。引入注目的是,《金瓶梅》一书中,特别是第十七、十八、四十八、四十九、六十五、七十、七十七、一百回中提到的一大批上层人物,我粗粗统计一下,知县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包括皇帝在内,约有130余人,经我初步考证,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人都名载史册,而且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宋史》中有传的历史人物。《金瓶梅》的故事,是从《水浒》第二十三回到第二十七回内容中演绎出来的。两部小说都以北宋末年的朝政作为背景,其中涉及到宋徽宗、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张叔夜、侯蒙、陈瓘(即陈了翁)等等,都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毋庸考证。但《金瓶梅》以蔡京父子影射明朝嘉靖时期的奸相严嵩父子,另寓深意,这是两者不同之处。同时,《金瓶梅》提到的北宋人物,包括王安石、苏东坡、米元章在内,多达数十人,这是《水浒》所不及的。如: 安妃娘娘(第七十八回),《宋史》卷243有传。朱勔(散见各回),《宋史》卷470有传。蔡攸(第十八、九十八回),《宋史》卷472有传。张邦昌(第七十回),《宋史》卷475有传。李彦(第七十回),《宋史》卷468《杨戬传》后有附传。汪伯彦(第六十五回),《宋史》卷473有传。  相似文献   

18.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水浒传》后附录有明朝万历末年(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书前四篇关于《水浒传》的评论文字。第一篇是署名“小沙弥怀林”所撰的〈批评〈水浒〉述语》,述语中说:“据和尚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语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述语对小说作者的原意作了非常斟酌的评价,指出(水讲传)作者“俱持世心肠”,是值得我们玩味的批评。林讲传》所俱的持世心肠早在金圣叹以前就被一些批评家体会到了。明朝晚期的一些批评家就已经认为(水讲传》是一…  相似文献   

19.
初唐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辞,都认为乃时人为诽谤欧阳询而作。有的还把它与后来的《周秦行纪》视同一类作品,说:“唐时风气,往往心所不慊,辄托文字以相诟,如本《传》及《周秦行纪》皆是已”。(汪辟疆:《唐人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附识)甚至明智如鲁迅,也认为:“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简直就是把它当作攻击小说的始作俑者了。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小说了。笔者不同意此说,故不得不予一辨。  相似文献   

20.
《斩鬼传》是我国第一部纯以讽刺为目的创作而成的小说。从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影响上看,《斩鬼传》的贡献是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比拟的。由于当时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的压力,使《斩鬼传》在作者有生之年未能付梓;而在作者辞世之后《斩鬼传》却被广为刊布。《斩鬼传》在创作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