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列强妥协斗争的场所.晚清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以夷制夷策略,先后经历了在处理朝鲜问题上联合列强制衡日本,甲午战争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义和团运动后又联合日本牵制俄国,以及在晚清末期联合美英平衡日俄势力.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本质是一种均势战略,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实力.晚清政府分化瓦解、相互制衡的以夷制夷策略不仅不能真正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反而促使列强的妥协与联合,使得晚清政府更深地陷入到列强的包围之中.晚清政府"制夷"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更大程度地为"夷"所制.  相似文献   

2.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谈判是清末清政府积极修约实践的重要事件.这次修约涉及中英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晚清中外关系的整体格局有所影响.在这次谈判中,有关外人参与中国口岸米谷转运出口的问题,成为修约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英双方几经会谈,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利,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人权益进行限制的目的.在这次议修商约谈判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其在外交上维护自身利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在清政府积极修约态度的变化之中,还可以看出其中对外交涉与内政变化的密切关联,外交观念的转变中有对外国势力逼迫下政治经济主权利益的切实诉求.这种努力虽然不能改变屈从列强的大格局,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清末政府外交中值得注意的动向.光绪末年显露的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成为国人外交观念转变之趋向.  相似文献   

3.
苏全有  张浩然 《晋阳学刊》2013,(1):48-50,56
学界对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问题的研究,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具体而论,民初交通部的对内航运政策,一方面推动了国内航运业的发展,这表现在奖励、多渠道筹集航船、官民合组航运公司等举措;另一方面也存在制约性,体现为繁重的需索等封建性把持以及申办航线的困难两个方面。至于对外航运政策,一方面有助于回收列强在华航权,如争取航运管理机关的独立性、收回引水权;另一方面则是助纣为虐的反向效果,即强化了列强在华航权,民族轮业诡寄经营现象就是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4.
交通部在民国初年致力于电政革新事业,其举措之一是推行电政国有。电政国有是交通部在电政方面的指导思想,交通部也做了不少的工作,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列强的环伺之下,各个列强之间在该问题上由于利益一致,对北洋政府均采取推延无赖政策,而北洋政府又没有勇气采取断然措施,以至于它的既定政策难以贯彻。举措之二是提升服务。交通部在服务领域的努力一是严格保障军需,军需在民初的电政经营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电政的性质所决定;二是改良电政设施以利民用,由于当时民生凋敝,各种不法行为较多。举措之三是强化管理。交通部强化管理表现之一是现代会计的初步建立,二是完善章程,三是协调上下级关系。上述之外,还值得提及的是致力于加入国际电气联合会。由于当时政治局面纷纷扰扰,交通部内部也是内耗连连,截至民国五年(1916)时,北洋政府并没有能够加入该协会。总之,交通部在电政领域的革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民初我国邮电事业的近代化。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天依旧颇多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建勇 《学术月刊》2023,(2):186-198
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呈现出明显的“外交化”特征。1930年代初,国民政府更是将边疆治理“外交化”理论化、政策化。边疆治理“外交化”主要采取搁置、妥协的边疆统合策略,在本质上是向列强让渡边疆地方的相关权益,因此,彼时从政府到舆论均将边疆治理“外交化”政策视作一项权宜之计,即在国家实力不足和地缘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形下,通过边疆外交,最大限度地稳定边疆局势、维护边疆主权。从国民政府边疆治理“外交化”的实施过程来看,伴随着地缘政治因素和国家实力因素两个变量的分化、重组,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期待亦有所不同。当国民政府尝试将边疆治理“外交化”的时候,表明国民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边疆治理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具体来说,在边疆地区,需要凝聚当地上层政治社会知识精英的人心,求得中央与地方对外政策、行动上的一致;在外交关系上,需要尽可能获得相关利益方的谅解,消解列强干涉中国边疆之可能,并在时机成熟的情形下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由于历届政府的软弱,在外交问题上多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求妥协。1938年,中国民众在英日关于中国海关谈判过程中通过舆论曝光、抵制日货、督促政府等合法手段来捍卫主权,这种来自社会的力量影响了政府的决心和列强态度,对维护国家主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近代中国抵抗外侮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7.
民初南北政府对峙时期,国民外交运动持续高涨。南方国民政府所辖范围内的国民外交运动不仅规模大,而且其取得的外交成果也比较显著,这与南方政府的有力领导、与民众及时沟通,以期一致对外等有密切关系。同时南北相互声援的国民外交运动及所取得的成果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8.
民初创办报刊热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初创办报刊热潮评析姚琦武昌起义的成功,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崩溃了。与民初蓬勃兴起的民主共和政治相适应,一场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创办报刊热潮骤然而起。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素质的低下,这股热潮又迅速冷却。民初创...  相似文献   

9.
在对外交往中,清政府极力回避铁路等具有商务性质的事项列入条约,一旦入约,则谨慎履行条约义务,并使用严格解释等法律技术限制己方条约义务、驳斥列强约外特权。晚清各界还试图通过区分契约与条约、商务与外交,将铁路交涉限定为商务范畴,避免中外政府间的正面外交冲突。清政府甚至以国内舆论及督抚权力划分等内政因素为外交斡旋的砝码,虽能一时拖延交涉却又往往在内政处理上受其所累。总体上说,清末各界大量援引国际公法、私法的规则和技术,并策略性地利用内政因素,试图寻找外交活动中的平衡与突破,虽不能根本改变弱国外交困境中的被动地位,却推动着中国逐步认知和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对华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然而由于美国与中国地域遥远,其军事实力不足,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孤立主义情绪制约等因素,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一向是谨慎和保守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在华主要是分享列强刺刀和侵略外交所夺得的特权。19世纪末,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在华的竞争与对峙。义和团运动后,美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积极倡导“保全中国”和各国在华“一致行动”的原则。武昌起义爆发后,美国提倡的各国“一致行动”原则,被日、俄、英等国所利用,他们借“承认中华民国”和“善后大借款”,大肆索取在华的政治、经济权益,肆意扩大本国在华势力。这就直接危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在华利益。为此,美国抛开与列强的“一致行动”,宣布退出银行团并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兰州学刊》2009,(8):223-226
袁世凯和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自从19世纪80年代在朝鲜结识后,他们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搞清他俩的关系对揭示清末民初各种势力交叉、分隔、纷繁芜杂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威尔逊政府为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放弃其对外传播美国式民主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无视中国民主运动向前发展的趋势,支持袁世凯帝制运动的政策。帝制运动失败后,威尔逊政府又未能正确地总结其政策失误原因,在对华政策上继续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力量,转而注重协调与其他列强的关系。可见在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时,美国要求其他地区、国家接受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外交政策就需让位于现实利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熊昌锟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83-203+208
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裹挟,由各方势力共谋促成。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后,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对外贸易遭受巨大逆差,中国意图通过币制改革解决财政和贸易问题。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国势力后,币制改革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各国企图利用币制借款及附加条件,主导中国币制改革进程,干预中国内政。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均试图建立中央权威的货币制度,但受制于国力及国际因素,最终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14.
民初汉口重建借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重建汉口,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民初湖北军政当局和北京政府曾经筹借外债、内债和侨债,但汉口重建借款终归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国内不同军政集团之间争权夺利而不以汉口重建为重;中国政府方面因处外交弱势而无力促使外债债权方履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利影响;部分借款因担保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流产;国际财团乃至列强争夺在华权益妨碍了汉口重建借款的成功运筹.重建借款落空最终导致汉口市区丧失了在现代原则基础上实现改造的机会,城市重建在无序中完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初步形成.不同立场的经济学人密切关注着大萧条背景下西方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演变及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均站在民族主义立场,揭示列强对中国贸易、交通、工业等领域侵略之深重.左翼经济学者与国民党背景的经济学者受大革命的影响,习用“帝国主义”话语体系来分析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本质上又有差别.自由主义经济学人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却以严谨精深见长.  相似文献   

16.
范炳良 《学术论坛》2005,1(7):101-105
文章针对学界在国际政治问题研究方法上的就事论事做法,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政府外交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前政府外交的国际背景;国家利益是政府外交追求的永恒目标;综合国力是政府开展外交活动的基础;应该引进政府成本理念来研究政府外交的效益;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对政府外交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学智 《殷都学刊》2010,31(1):151-153
以袁世凯为领袖的北洋集团势力,清末民初纵横捭阖于中国政治舞台达30余年,但长期以来北洋势力被称之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祸国殃民,为人们所恶感.北洋势力为什么崛起、纵横于清末民初社会,北洋势力是否从产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阻碍作用呢?实际上人们是很不清楚的,也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研究,人们对北洋势力的认识长期停留在革命史观的主观臆断之下.欣喜张华腾教授新作<北洋集团崛起研究>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简称<北洋>),较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民初议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与民初议会张华腾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民初议会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激烈斗争,其实质是封建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斗争。斗争结果是议会被解散,袁世凯专制独裁政权确立,辛亥革命最后失败。因此,揭示袁世凯与民初议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是政府的重要目标。为此,就需构建扶弱性政府,而这又需构建与市场谈判势力对称的社会结构,以此削弱市场谈判势力强的利益集团的非市场谈判势力,增强市场谈判势力弱的利益集团的非市场谈判势力。  相似文献   

20.
晚清的外交,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和屈辱的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之下,似乎发现可以利用条约体系牵制列强,被迫采用了西方的关于主权和国际法的概念,来提高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和水平。在晚清的外交档案中,不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