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制定更加精准的产业帮扶措施,针对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产业扶贫在贫困县实现脱贫中发挥关键作用,产业脱贫人口占全部脱贫人口比重达60%,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62.8%,基本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投入格局。脱贫县在科学选择扶贫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带贫机制、支持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等领域实践创新,探索形成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经验模式,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人才富集处、科研高地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事业,既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作 为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高校,对贫困地区的现状有更直观的了解,更直接的参与。基于西昌学院在中央重点支持的“三区 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总结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对实践中存在 的难点问题进行路径优化,以期提高扶贫工作绩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扶贫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扶贫是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主要路径。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建始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及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构建了以产业为纽带,农户、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四螺旋模型的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新路径,即:找准农户致贫或返贫的原因;高校与政府联动,做好扶贫规划;高校与企业联动,抓好产业建设;加强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动,攻克难点问题;四主体联动,强化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5.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精准健康扶贫是既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还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精准扶贫的研究呈爆发性增长,但精准健康扶贫的研究却极其有限。本文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扶贫的案例,从组织保障、信息识别、预防干预、分级协同、资源整合、项目安排和工作体系七大机制支撑等方面构建了"三级一体协同联动"的精准健康扶贫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巴中市是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巴中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巴 中式大摸底,贫困户识别更精准;二是实施六大扶贫措施 ,项目开展更精准;三是动态管理扶贫资金,资金使用更精准;四是推 进“五个一批”工程,措施到户更精准。巴中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贫困户的脱贫主动 性不足、乡风不文明的现象比较突出、扶贫资金的管理有难度、产业发展还不够科学等难题。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 精准扶贫来引领扶贫工作的创新,制定有效对策,如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重视文明乡风的建设、精准产业项目的引进、精准 扶贫资金的使用,奋力夺胜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8.
以渝东北贫困地区地方高校扶贫为例,借鉴相关扶贫理论,深入分析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创新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地方高校扶贫的点线面体“校政社企村(户)”五方长效联动模式。阐释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原则,明确模式构建思路及其内涵,并通过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四个方面分析“五方联动”扶贫模式的运作方式。模式打破了以往扶贫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综合时间、空间、发展方向维度,突出了高校作用,发挥五方主体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各项扶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助力渝东北贫困地区实现长效脱贫。  相似文献   

9.
资产收益扶贫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精准扶贫重要模式和现实选择,对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分析资产收益扶贫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包括土地资源收益扶贫模式、旅游资源收益扶贫模式、劳力资源收益扶贫模式、投资收益扶贫模式、理财收益扶贫模式等我国农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土地与资金方面的困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不足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落地;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资金压力,以及迁出区土地与迁入区土地问题;劳务输出受宏观经济影响期望值下降,就近城镇化存在搬迁资金压力和产业用地不足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以有效解决精准扶贫面临的土地与资金困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增减挂钩对精准扶贫具有双重效应,可能导致脱贫倒退、贫富分化;另一方面,增减挂钩由于受现行政策制约对精准扶贫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充分释放。以更好更有力支持精准扶贫为导向,增减挂钩政策创新的着力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增强政策包容性,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三是健全农户脱贫致富保障机制,四是打好政策组合拳。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提升高校扶贫的精准性提供了新的理念与路径。大数据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势,能够为资助方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事实依据,以及为资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为了实现优化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的目标,应当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制度的整体性,注重内部的协调性,从框架设计、制度保障、技术路径和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本文认真梳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实践成效和国际影响。研究发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源自习近平早年的扶贫理念和实践,其内涵可以高度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包含真情扶贫、组织扶贫、发展扶贫和自立扶贫四种扶贫理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已然指导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应实施多种组合扶贫方式,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可持续产业链支持,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精准施策,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对贵州大方县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其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全方位扶贫的经验,提炼出斩断穷根式的易地搬迁模式、搬迁点配套产业模式等精准扶贫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利益分化及制度不均衡等原因,位于社会底层或边缘的贫困者往往处于“资源与能力双重缺乏”,即“失权”或 “无权”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增权提升其自我获利能力。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深入剖析企业如何将增权理论应用于精准扶贫: 在个体增权方面,通过丰富教育培训体系,提升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在联合增权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从 而赢得更多权益;在社会增权方面,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增强贫困者的社会资本。在此种扶贫创新模式下,贫困者达到了全方 位增权,可望实现永久脱贫,同时,企业履行了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小额信贷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准扶贫理论框架下,内蒙古科右中旗和贵州省雷山县将精准识别机制与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相结合,分别推出“贫富捆绑”和“银保互动”小额信贷模式。前者主要利用农村地区相对封闭的社区网络、成员信任及习俗性规范构成的社会资本替代抵押担保,通过同伴压力监督实施合约;后者主要利用保险缓解因气候等自然因素引致的信用风险。在实践中,两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贷款中的目标瞄准和风险管理问题。但调查发现,扶贫攻坚阶段的贫困户存在有效金融需求不足、金融扶贫政策性目标与商业银行目标冲突问题,课题组建议各地应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资金支持策略;信贷支持的对象应该针对有增收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生产性贷款有效需求低的地区,也可以考虑发放一部分扶贫贴息贷款给建档立卡以外的有贷款偿还能力的低收入农户。  相似文献   

17.
18.
19.
精准扶贫政策是新常态下实现全面奔小康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贫困户的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扶贫办、扶贫单位和村委会共同努力甄别和帮扶农村贫困家庭。但是,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程序性和灵活性的矛盾等现实困境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性,提高扶贫质量。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政策是新常态下实现全面奔小康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贫困户的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扶贫办、扶贫单位和村委会共同努力甄别和帮扶农村贫困家庭。但是,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程序性和灵活性的矛盾等现实困境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性,提高扶贫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