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向符号的构建既不是简单粗暴的符号“打劫”,也不是盲目的符号“堆砌”,而是一个严谨的符号表意过程,其间每个符号节点都应是让空间特性便于识别的个体表征,符号形体针对符号对象(“人”和“文化”)提出相应的符号解释,并传达信息以简化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导向符号所营造的“场”其实是一种实践体系,它不仅提供功能作用,同时也是文化和情感的“容器”。客观上由“造型”到“服务”的转向是由符号特性和符号活动的规律所决定,同时也是空间导向设计观念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情爱叙事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其基本功能是建构一个“叙述者框架”,这个符号表意框架将整个叙述构筑成为有意义的整体。无主体性的女性形象是男性欲望话语的能指符号,介于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书斋是生命激情与文化规训矛盾的空间隐喻,“谁看”与“谁说”的区分意在实现个人化与公共性叙述的统一,凸显《聊斋志异》情爱叙事文本之叙述声音,传达出 “现实主义”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人类的“愤怒”情感隐喻概念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征,还可以用诸如声音符号、颜色符号、体势符号、行为/事件符号等其他模态符号来表征。在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上,真实世界中的“愤怒”与基于语言、漫画、动画片研究的“愤怒”不完全一致,如“白脸”在基于后者的研究中无法找到理据,“愤怒”也不总是出现已有认知模式的“失控”状态,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4.
[提要]网络直播的兴起体现着“微时代”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在一种“奇观化”和“镜像化”的呈现中,它不仅孳生了网络亚文化的“拟像共同体”,也预示着一种多面相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泛滥与符号的增殖使得拟像的狂欢进一步放大了情绪的互动,更将主播的身体抽离于自然的意义,使其在一种“情感劳动”的消费模态中被赋予了规训性的审美话语和商品般的价值层级。这种消费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为符号差异与象征资本之间所产生的交换与互惠,也表征着“生存性消费”向“享受性消费”的时代转位;其背后所关涉的则是一种“消费资本化”的驱动和运作。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机制,是用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即源域来理解和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即靶域的心理过程。人生存于空间,而空间无处不在。所以空间概念是最常用的源域之一。当我们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的人际关系概念时,产生了垂直、水平、内外、前后四种主要的空间隐喻。人际关系的垂直空间隐喻主要用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势,水平距离空间隐喻侧重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关系,内外空间隐喻关注的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前后空间隐喻注重的是年龄、资历和阅历上的顺序。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谍战剧调动多种符号系统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的审美叙事空间,人物、影像、情感、意绪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在空间中做定向流动,文本空间与现实世界形成相互指涉,文本话语策略直指新受众的心理期待与欲望达成。新谍战剧建构的这种符号化表意空间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及类型的日趋成熟,而欲望化的叙事逻辑又流露出了当代影视文化中"身体叙事"或"身体消费"的某些症候。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以“江湖”符号表意的“否定”前行为内驱力,呈现出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式的全否定格局。从“剑仙”江湖、“英雄”江湖、“人”的江湖到亦正亦邪的侠客江湖,20世纪武侠小说“江湖”表意方式依次否定与渐趋圆熟。但在此后,武侠“江湖”作为幻想性表意符号已彻底跌落“现实”,这与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首要任务——以“前现代”的情景幻象否定在现实中无力参与的现代化大潮——明显相悖。武侠必须在“江湖”新的符号表意形式的生成中,完成其“幻想性”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学者开始着眼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探讨图像、声音、语言等不同模态表征符号中的隐喻构建,研究范围涉及广告、漫画、手势、音乐和电影等,但选取MV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尤其是从体认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文章选取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Black or White MV为语料,基于体认多模态隐喻理论,分析其中有关“骄傲”和“愤怒”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分析发现,在该MV中,“骄傲”和“愤怒”情感都涉及非语言听觉和视觉符号的隐喻建构。“骄傲”分别涉及“骄傲是高音”和“骄傲是向上的舞蹈动作” 隐喻概念;“愤怒”分别涉及“愤怒是高音”和“愤怒是火”隐喻概念。这些非语言符号隐喻概念都是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建构起来的,使信息接受主体的情感识解更直接、更快,甚至更强。  相似文献   

9.
从“农民工讨薪”事件的影像传播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农民工”的阶层身份,还是“讨薪”的抗争过程,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劳资纠纷”现象,而是“阶层分化”过程。影像符号隐喻的政治权力无处不在,政治叙事也成了“讨薪”中独特的话语模式。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政治叙事建构了“官民博弈”的舆论场,在这个场域中,影像符号成了阶层博弈工具,手段是技术层面的政治修辞、身份层面的权力生产、受众层面的符号消费。三个层面同位存在、同时发生:修辞路径中的戏剧性影像、新闻漫画、血腥影像,本身就具备了符号消费的潜质,符号消费的过程又伴随着政治权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符号文本,"中国风"歌曲在近年乐坛上盛行不衰,并成为当代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复古表意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歌词表意结构在时间和人称关系自由转换的优势,用穿越方式,将古典性别符号和当代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重新编码。由此表现了当代人面对情感压力,性别诉求回归古典审美倾向,并重新肯定了保守的女性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1.
剪纸既是直观像似符号,也是基于直观像似之上的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符号。其表意过程长短不一,即刻效验性巫术剪纸和实用性祭祀剪纸是实指符号,意图定点在对象;预防诱导性巫术剪纸、祈福性祭祀剪纸和装饰性剪纸的意指过程长,指向解释项,并有多重意指。民俗剪纸在表意过程中使用各类比喻手法,如隐喻、明喻、提喻、转喻等。各类比喻在历史文化中的反复使用造成意义的累积,最终形成象征。  相似文献   

12.
电影符号学理论将电影解释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伊朗电影《黑板》中黑板、真主、女人、老人、孩子、语言等视觉符号进行解读可知:黑板暗喻现代文明拯救的尴尬,真主隐含宗教救赎的无望,女人代指女性身份的缺失,孩子和老人显示战争阴云下库尔德民族历史的空白,语言则隐喻国家发展构想在苦难民众中的无意义性。影片运用这种视觉符号的隐喻与映照,消解了文明和精神信仰对该民族救赎的可能性,表达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导演通过国界线这一视觉符号所质疑的传统意义的国家和民族主义,同时也完成了对库尔德民族未来之路指向何方的拷问和质询。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的方式。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类型。通过对空间隐喻中的典型性词语“up”和“down”进行认知研究,揭示了空间隐喻现象的四大隐喻认知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数量表达功能、社会地位显示功能和身体状况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设计美学的景观追求是消费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是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消费得以实现的设计审美规约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伦理意义,同时也暗含了不可消解的伦理冲突和逻辑悖论。一方面,符号“形象”的消费可以确证自己身份的确认,推动人生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传统社会的等级约定,破除现行制度的机械束缚,消解各种霸权的存在,推动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建构;另一方面,以符号消费为最终实现标志的景观追求,构筑了新的等级观念,新的霸权存在,与生态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关系及生态伦理、绿色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高度全球化发展造成的“附近的消失”与“地方消失”,符号作为形式化地方文化的“所指”措施应运而生。然而,地方文化符号化这一进路看似合理背后却另存悖论——越想将“地方”象征抽象为某些固定符号,“地方”(能指)越可能被符号(所指)所局限。地方文化符号化产生于现代人在同质化空间构建异境背景下对不同空间感的追求,是在凝练“地方”空间历程中促生的文化转向,以生成地域性文化图样供消费。符号一旦遭遇资本物化,符号泛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随之而来,同时以民族为抽象出的地方文化符号能兼备地方性与世界性,不自觉地使其陷入两难境地。当然,“地方”不会因符号而消失,为“地方”灵魂的持存,要强化地方感,避免寻回“地方”进程中的矫枉过正,其破解进路要遵循好本土性、全球性的基本原则,厚植地方个性兼并世界性的包容性、差异化美学来塑造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青年群体在网络上建构的情感景观,如“喷喷群”与“夸夸群”等,其机制一是通过情感符号,达成情感的表层通约;二是通过情感剧场,投入沉浸式情感体验;三是通过情感消费,演绎“快感逻辑”。其本质却是一场“孤独的欢愉”。情感本体论认为情感不仅是以往认识论上与理性相区分的感性,而且是哲学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世界观,即情感是个体存在于世的最初方式。以情感本体论的新视域,有助于洞悉网络时代青年群体“孤独的欢愉”的本真性:情感是个体介入世界的一种见解与态度,“孤独”是个体化时代人的“原子式”生存境遇的呈现;情感是一种与他人发生关联的交往实践活动,“欢愉”既是倦怠社会的反面,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连接性不足在虚拟空间得到有效补偿的方式;情感是个体应对世界的一种生存策略,“孤独的欢愉”便是对竞争与规训的现有体制的逃避与抵抗。不过,我们必须明晰青年群体网络上建构的情感连结终究难以真正克服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孤独。因此,青年必须积极克服“群体性孤独”,建构“关系式生存”,从而达至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云南媒介形象的建构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智慧化的平台创造精神符号、传播文化精神、设计消费生活,保持地方的可见性。由此所带动的旅游,不再是一种空间挪移,更是时间的增殖,不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现象世界”符号化的表征、创新性的传播话语,以及PUGC整合传播呈现的地方,以避世、异域、慢活的地方感,驱动人们在实际的物理空间中产生空间的实践和符号的采集。通过媒介有机整合建构的移动时空环境和动态连结所呈现出的虚拟和真实相融合、公域与私域边界消融、在场与在线同在的“姿态的森林”,使地方感得以形塑和再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虚拟的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因此 ,它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 ,而是主观性叙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域 ,成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化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具有独特的语码、内存和符号化的表意体系 ,形成了一套符号语法体系并具有相应功能。同时 ,作为符号存在的“湘西世界”与作家的符号化思维、情感、意志具有复杂的同构体系 ,最终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20.
空间隐喻对人类认知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感知构建出来的。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空间维度词语“长”的实指义用法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结果表明,汉语空间维度词“长”的隐喻投射主要体现在动态域、容器域、情感域以及语法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