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几年的文化热中,有的人大肆鼓吹“全盘西化”之论,曾一度甚嚣尘上。 所谓全盘西化,无非就是彻底全面引进西方的模式,使中国全方位西方化。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每当我们民族进行重大抉择之际,便会有“全盘西化”的论调出现中国现代化到底走什么路,这是一个大题目。从文化的民族心态的稳势看全盘西化的路,是决然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2.
“全盘西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决非危言耸听。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头面人物的言论,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全盘西化”就是要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全盘”“化”为资本主义国家。王若望说:“资本主义思想、理论、意识形态”,“也要引进”。方励之则说:他主张开放“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包括我们政治体制、所有制”。请看,从所有制到思想理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全盘西化”了,岂不是要在中国大地上,把社会主义“全盘”“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3.
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某些事件的行进轨迹,似乎是在绕了一个圆圈之后,重又回到了它的起始点;今天的现实几乎就是昨天史实的重演。“全盘西化”论在半个多世纪里的沉浮消长,为我们从历史中认识真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有一种看法认为:“全盘西化”论是维新人士在1898年首先提出的。其实,从“全盘西化”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围绕这个概念而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这两点考察,“全盘西化”论的问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的二难选择──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在正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因为不搞现代化,中国人就不能生存。但现在西方社会却因为现代化出了问题,同样危及了人的生存。往前走,西方现代化是陷阱,回归中国传统,则是悬崖,我们该怎样选择呢?面对这一时代悖论,本文认为以“活着、活得更好”为原则选择,合乎此的就吸收,违乎此的就放弃。不搞全盘西化,也不能回到传统,而是在两难选择中去创造一种人类新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6.
易杰雄 《学术界》2007,4(1):29-38
中国认识、处理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下述这样四个阶段:一是认为中华以外均不学无术的“蛮、夷、戎、狄”,他们无任何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可言的阶段;接着是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乃“法、术、艺,不足以言学”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借法自强”、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的方法;第三阶段是认为西方文化也是一种学问—“西学”,不过它仍不能与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只是一种次要的学问,而且就是这些学问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论”。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运动是想改变社会制度,先是搞“戊戌变法”,想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然后想搞“民主共和制”;第四阶段是把西方文化称作“新学”,与此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旧学”,于是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改变其社会文化土壤,“全盘西化”。开始是全盘“法兰西化”,接着是“全盘俄罗斯化”。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后,这些国家都放弃了“俄罗斯文明”,重新回归“西方文明”,经过七八十年的重大曲折,对照苏、东易帜后又开始迅速恢复、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还是要好好学习“西方文明”,来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中国的近现代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也对此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除了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外,别无他途。可是近两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的极少数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国应当走“全盘西化”道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公然声称,中国“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道德所有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由此不难看出,所谓“全盘西化”就是主张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不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也乘机涌了进来,并在一个时期内大肆泛滥,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怀疑,甚至有的提出了“补资本主义课”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似乎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实践早已解决了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又重新提了出来。鉴往以明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回顾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对于反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世纪80年代,“治理”的概念以毫无章法的形式在国际关系中出现。它不仅没有愈使用愈清晰,反而成了一个含义广泛、无所不包的术语,有时与“政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有时与“世界秩序”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国际金融机构也在继续使用这一术语,用来为它们向一些国家──被认为是不能正确管理所获贷款的那些国家──强加政治条件的行为辩护。于是,治理一词便加上了一个修饰词,成了“有效的”治理。这样一种含义混乱的概念值得从国内政治学向国际关系社会学、从英国或美国向法国引进吗?我们认为,只要参照几年前把它置于显…  相似文献   

11.
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学习西方,开放引进,要防止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2.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诗学的学术空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本世纪80年代初中期,韦勒克和沃伦的具有新批评学术色彩的《文学理论》被刚刚打开门窗的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奉为西方现代文论的圭臬的时候,当我们了解什么是“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时候,我们才恍然明白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认识论的文论、政治论的文论,都不过是“外部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内部研究”,追寻“文学本体”,揭示文学语言的“所指”和“能指”,研究小说修辞等等,一时成为学术时髦。然而正当我们还“沉醉”于“内部研究”的奥妙的时候,西方文学批评的潮流又悄然流行起了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  相似文献   

14.
“全盘西化”一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有人在今天又重提“全盘西化”,实际是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5.
陈序经、胡适全盘西化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宁 《中州学刊》2002,1(1):106-110
陈序经、胡适全盘西化观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课题。本文在对陈序经、胡适的全盘西化观分别进行历史阐述和分析评论的基础上,对丙者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比较起陈序经彻底的全盘西化论,胡适只能算是折衷的全盘西化论者。“全盘西化”由于其措辞上的失当,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摩罗 《社会科学论坛》2009,(10):113-130
“五四”精英群体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造,跟他们的文化选择相配合。我们知道,他们的文化选择是毫不犹豫地把西方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文化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从我们的社会中淘汰出去。这种文化选择后来被胡适、陈序经等人命名为“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7.
差异论模式:意义与局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论模式:意义与局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张无屐,孙逸行文艺理论史家把俄国形式主义当作西方现代文论的第一个流派,把《艺术作为手法》视为现代文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其理由不仅仅在于它标志着文艺研究对象上的“向内转”即转向作品本身,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  相似文献   

18.
“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胡家勇(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从“自由放任”到“市场失灵”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市场和政府各自应起多大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  相似文献   

19.
一文艺真实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可以说从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有了经典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当时就提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文艺)可以摹仿现实世界所蕴含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他那里已经有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明显界划。亚氏的这一观点后来几乎成了文艺理论中的一大“公理”。后世关于文艺价值以真为基础的“真善美”的三元架构模式正奠基于此。按理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于此即有定论,诸论家似不必再为此耗费神思了。然而正相反,由于文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传统与西化”的论争中提出的“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全盘吸收西洋现代文明”的主张,使他一直被认为是“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毕生所坚持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揭示的却是一个“古今之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人文情感和理性精神的全面再生,取代古代那种禁锢情感与理性的宗教信仰,我们才能从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然而,近十年来有关“反思现代性”的讨论中,却出现了各种否定理性、主张重建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以及把“古今之变”转换成中西方文化对立、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胡适思想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